摘要:9月23日,上海静安区学校经理在解冻虾仁时发现有虫,不久后同城区小学陆续反映虾仁炒蛋有发臭迹象。
你家孩子在学校吃的“学生餐”,安全吗?
9月23日,上海静安区学校经理在解冻虾仁时发现有虫,不久后同城区小学陆续反映虾仁炒蛋有发臭迹象。
随后,涉事供应商绿捷公司很快下架并销毁了所有和虾仁有关的菜品,还对外谎称是虾肠外溢,有细沙。
事件发酵后很快冲上热搜,在层层压力下,有关部门随即展开调查。
令人震惊的是,一周后通报结果出来,竟然不只是食品安全风险,涉事公司绿捷还存在瞒报的问题。
而绿捷姗姗来迟的“致歉”,更是将事情推上了风口浪尖。
面对有关部门整整1308字的联合通报,绿捷的回复加上标点仅45字,还是以声明的形式发布。
看到如此敷衍的通告,沪上苦校园餐久矣的家长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扬言宁可选择西贝的预制菜,也不让孩子吃绿捷的校园餐。
只是时间来到2025年了,上海学生连“舌尖上的安全”都成为一种奢望,而校园餐问题真的如此无解吗?
刚开学没多久,张岚就听在上海虹口区入学的孩子抱怨午餐根本没法吃,无论荤菜还是素菜都下不了筷子。
起初,张岚还以为孩子只是挑食,直到很多孩子纷纷吐槽食堂饭菜难吃,才引起了她的警觉。
张岚拿过菜单,禽类肉触动了她敏感的神经,再结合孩子的描述,肉质硬得嚼不动,当即就让张岚意识到学校使用了冷冻肉。
最后,没办法的张岚只能让孩子偷偷带些海苔拌饭料,给难以下咽的饭增加些许滋味。
有家长反映,学校自从2024年秋季就实行了AB餐制度,看似选择丰富,实则端上餐桌的东西就连路边盒饭都不如。
不仅味同嚼蜡,菜品还都是冷冻产品或高盐高糖的炸物。
而给学生供餐的绿捷餐费一点也不低。
最便宜的小学生套餐13元每份,普通的初中餐也卖到了15元每份,后来还打着提高质量的名义涨价到了18元。
即便如此暴利,利欲熏心的绿捷依然将黑手伸向孩子们的餐桌。
当然,早在虾仁事件爆发前,绿捷就因多次使用过期冻品冲上热搜。
其中,过期3个月的蛋饺就被明目张胆地摆上了学生餐桌。还有过期一个月,保质期仅短短三天的千叶豆腐,仍被绿捷大批量进货屯入仓库。
更离谱的是,绿捷供应的食材中,甚至包含保质期超过一年乃至两年的鸡鸭及牛羊肉。
而如此明晃晃的违规操作,只为能将成本压缩到极致。这样一年下来,绿捷又能从孩子嘴里抠出远超9000万的利润。
可绿捷的食品安全问题还不止于此,有不少学生曾在菜里吃出钢丝球碎屑和不明异物。
2023年,还有网友爆料,绿捷曾让保洁员无缝衔接地转岗做面点师,直到该员工违规操作被机器压断了手指,一纸诉讼将绿捷起诉至法院才闹得人尽皆知。
尽管如此,前有家长怨声载道,后有违规事件屡禁不止,仍旧不耽误绿捷顺利中标。
今年8月,绿捷中标27次,涵盖华东外国语学校、上海光明中学等多所市重点中小学,简直耸人听闻。
那么,敢如此大张旗鼓赚黑心钱的绿捷到底什么来头?
给上海超三分之一学校供餐的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由张国华注册成立,经营范围涉及餐饮、食用农产品零售等多个领域。
2018年,经过层层转手,绿捷的实际股东变成了一家香港公司。
可网友扒个底朝天后才发现,绿捷的股东全来自厚生投资,而背后又和新希望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换句话说,绿捷背后的老板,竟是做猪饲料的新希望集团,这波巨大的跨界令人始料未及。
当然,资本从来不会做亏本买卖。据媒体调查,新希望当年花了整整12亿染指校园餐,正是瞅准了这块香甜的蛋糕。
哪怕是在绿捷起步期,仅2017和2018两年,企业就靠校园餐净赚2550万美元。
如今“做大做强”的绿捷规模早不可同日而语,利润恐怕已经是天文数字。
截至2025年,绿捷已经几乎覆盖上海全部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餐食供应,日供餐高达几十万份。
校园餐,俨然成为资本眼里会下金蛋的鸡。
这就不难理解,在巨额利益驱动下,绿捷势必会铤而走险地扩张和节流,一边不断疯狂中标扩张,一边拿孩子的健康当交易筹码。
虽说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可偏偏绿捷公司多年来一点食品问题都没被检测出来。
这不,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绿捷和上海品测公司居然共用同一个邮箱。而这个品测公司,专门负责上海校服,饮用水乃至校园餐的食品监督和抽检工作。
原来早在2018年,绿捷就曾投资过一家名叫品测的公司,公司股东是张美华。
张美华的胞兄张国华,恰巧就是绿捷的最初创始人。
也就是说,负责食品检测和食品生产的居然是一家人,网友不禁叹息,整个家族直接将“校园餐”整条流水线包圆了。
因此,即便顶着无数家长宛如潮水般的投诉和差评,绿捷也能有恃无恐拿下各类招标项目。
不仅在招标的综合评审中位列第一,还能多次被评为上海名牌企业、中国团餐百强和突出贡献单位。
当然,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不光是上海独有,今年以来四川等地相继发生各类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出现食物中毒的事件。
这背后暴露出食材采购、餐饮管理及监督机制方面都存在严重缺失。
尽管国家早就明文规定,要求校长建立陪餐制度、食谱和食材价格要透明公开、家长代表参与监督的制度,但实际执行下来简直形同虚设。
校长的陪餐制度仅仅是走个过场,宛如打卡摆拍。
所谓的信息公开对于供餐企业而言基本只是象征性贴出菜单,压根找不到账目。
而家长根本无从介入监督,就算强行陪餐,学校也会专门针对陪餐日提高饭菜质量,随后供餐继续敷衍了事。
于是,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家长难以介入监督,第三方监管缺失就使校园餐成为资本暗箱操作的“法外之地”。
不断有人昧着良心,想方设法在学生餐里捞油水,反而学生的餐盘里却没什么油水了。
越来越多的供应商也将重心从原本的餐饮质量上转移到中标能力上。
毕竟只要中标,以年为单位签订的合同足以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像绿捷这样的供餐企业才能站上时代的风口,成为校园餐的配餐巨头。
可食品安全从来都不是企业随便跨越的红线,而学生的午餐也从来不只是一顿饭的事。
面对校园餐日益严峻的问题,国家没有袖手旁观,立即颁布了《校园配餐管理指南》,其中严格规定了原料要求和验收标准,彻底将冷冻加工类食品放进了黑名单。
还有不少学校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比如内蒙的鸿文实验中学,就由校长牵头,让学生代表和厨师后勤一起展开餐桌会议,针对菜品问题限期整改,学生还有权监督。
甚至哈尔滨二十四中学还推出了“妈妈食堂”,索性请学生妈妈当全职厨师,从根源上避免了卫生问题,让网友直呼:“这饭吃着肯定放心。”
尽管对校园餐的质量和安全一言难尽,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如果不想饿肚子,校园餐仍旧是他们的必选项。
毕竟午休时间短,繁重的课业让学生回家吃饭成为一种奢望,家长也无暇坚持每天做饭并送饭到校。
绿捷虾仁炒蛋事件爆发背后,是家长对“校园餐”问题长期以来积累的无奈和愤怒。
毕竟,除了成绩之外,孩子能好好吃顿热腾腾的饭菜也是格外重要的事情。
来源:鬼谷子思维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