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开出儿子,妈妈集体崩溃:儿子怎么成了没人想要的惊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5 18:18 1

摘要: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性别揭晓派对”的人都知道,一旦气球一戳,掉出来的是蓝色纸屑,而不是粉色彩带,气氛常常就会从尖叫欢呼,瞬间转为“崩溃大哭”。

闪电 新欧洲

2025年10月05日 18:07 浙江

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性别揭晓派对”的人都知道,一旦气球一戳,掉出来的是蓝色纸屑,而不是粉色彩带,气氛常常就会从尖叫欢呼,瞬间转为“崩溃大哭”。

没错,主角们哭并不是因为孩子有健康问题,而是因为——又是个男孩

这种现象有个专业名字:性别失望(Gender Disappointment)。意思是,父母在得知宝宝性别和自己期待不一致时,产生的一种“丧失感”。

听起来匪夷所思?在一些妈妈的故事里,它却是货真价实的泪水、纠结,甚至“丧礼般”的悲伤。

28岁的Tiffany Gaines,在第一次怀孕时,医生告诉她:“是个男孩。”

结果,她直接陷入了“爆哭模式”,连哭好几天。

两年后,她再次怀孕,再次听到“还是男孩”时,她说那种感觉像“掉进了另一个世界”。

Tiffany并不是嫌弃儿子,而是觉得自己心里那个“女儿的影像”永远消失了。她说:“我们给她的名字,在第一胎时就已经想好了。她从来不是个抽象概念,而是我和丈夫共同幻想过的‘女儿’。可在超声结果出来后,这条可能性被彻底封死。”

她形容那种感受就是:不是讨厌孩子,而是要为心里一个‘永远见不到的女儿’举办葬礼。

伦敦南部的Chloe,有四个儿子:5岁、9岁、12岁、15岁。听起来很热闹吧?但在她看来,这是“阴差阳错的人生剧本”。

她和丈夫Sam早就想要个大家庭,理想中应该是“男女混搭”。结果命运开玩笑,连续四次,都是“男孩”。

第三次怀孕时,她甚至偷偷跑去做了16周的性别检查。结果一听到“又是男孩”,她第一天还兴奋,第二天开始进入“缓慢悲伤期”。她说:“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永远不会有女儿了。”

这种落差,让她经历了一段“哀悼过程”。她坦言自己不是想要给女儿买裙子,而是无法想象一个全是男孩的家庭——毕竟她是从“女性为主”的家庭长大的。换句话说,她没“参考模板”。

这种情绪不仅出现在普通人身上,明星妈妈们也毫不避讳。

喜剧演员Katherine Ryan直言:“如果第四胎还是男孩,我会很沮丧。因为我四岁的儿子已经是个‘小毒男’,天天拿剑追着我玩。”

歌手Jake Quickenden的妻子Sophie,在第三个性别揭晓派对上,当场崩溃:“天啊,又是男孩?我们的女儿在哪儿?”

视频上传后,被网友骂“不懂感恩”,她只好上Instagram澄清:“我很感恩,只是小小失望而已。”

一句话总结:在性别揭晓派对的蓝色纸屑里,藏着妈妈们的眼泪和八卦。

有意思的是,虽然性别失望理论上可以是“失望怀了女儿”,但现实中多数是“失望怀了儿子”。

原因五花八门:

比如,刻板印象,认为男孩总是吵、脏、乱,打打闹闹,家里永远像战场;

比如,文化想象,社交媒体“完美家庭图鉴”里,母女总是穿着亲子装,姐妹一起手拉手,妈妈带女儿购物、喝下午茶,看起来才“治愈”;

比如,育儿焦虑。在一个充斥“有毒男子气概”的世界里,如何养育一个“健康的男人”,简直像踩地雷;


心理学家解释说:这不是讨厌儿子,而是告别自己幻想中“理想家庭图景”的过程。

专家甚至指出,社交媒体是“性别失望”的助推器。那些粉红色的渲染,让很多女性潜意识觉得:有女儿=完美家庭。

有趣的是,很多妈妈都说:性别失望只在怀孕阶段出现。一旦孩子出生,情绪就会烟消云散。

比如,作家Eilidh Dorgan,她原本希望有两个女儿。

结果二胎是儿子时,她也觉得“糟了,会不会家里天天打剑斗”。但等儿子出生后,她发现他是“世界上最甜的笑料制造机”,和姐姐的关系比她想象的姐妹情更亲密。

她总结:“孩子一旦来到身边,你就再也想象不到没有他的世界。”

正如治疗师Janee Young说:“未被说出口的失望,会影响和孩子的连结。把它讲出来,分清‘幻想’和‘现实’,才不会让失望投射到孩子身上。”

换句话说,哭完之后,很多妈妈会发现:真正的孩子,往往比想象中的更好。

所以说,性别失望其实不是“嫌弃男孩”,而是一次“蓝色彩带下的心理八卦”,只不过,这场眼泪戏的最终结局,常常是:“儿子是意外惊喜,而不是失望。”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