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家人怎么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毕竟她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毛病。可等到医院的医生详细了解病史后,才发现,她十多年一直离不开安眠药,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
63岁的刘阿姨,平时看着身体不错,走路利索,说话中气十足,谁也没想到,她会在一个平常的夜里突然倒下,送医途中心脏骤停,再也没醒过来。
她的家人怎么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毕竟她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毛病。可等到医院的医生详细了解病史后,才发现,她十多年一直离不开安眠药,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
吃安眠药,确实能暂时解决失眠,但如果吃得不对,吃得太久,反而会让身体陷入更深的困境。有些“习惯”,其实是在慢慢掏空身体的底子,而刘阿姨正好犯了几个大忌。
很多人对安眠药的理解还停留在“吃了就能睡”的层面,甚至觉得这药既然是医生开的,那就一定安全。可事实上,它是一类对中枢神经有影响的药物,用得不当,会带来一连串的麻烦。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安眠药主要分为苯二氮䓬类和非苯类,这些药物主要作用在大脑的GABA受体上,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来诱导睡眠。
但长期使用,神经系统会逐渐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效果越来越差,剂量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增加。
根据《中枢神经药物管理研究》中的统计,在长期服用安眠药的人群中,超过61%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负担,尤其是老年人,心率不齐、血压波动、夜间猝死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长期吃安眠药,不光是对睡眠上瘾,更是对身体的“慢性消耗”,一旦身体某个环节出问题,连锁反应可能比想象中来得快。
很多人以为吃药是小事,但其实,刘阿姨的做法,恰恰是很多人正在模仿的。她并不是不知道药要谨慎用,但总觉得“自己吃得不多”“医生也没说不能吃”,结果一步步踩进了误区。
刘阿姨最初是因为更年期睡不好,医生开过一段药。后来病情缓解,她自己觉得靠药能睡得踏实,于是没再去复查,直接靠药维持。
没有复诊、没有调整剂量,也没有周期性的停药观察,就这样吃了十多年。这种情况医生见得太多了,药物一旦成为“生活必需品”,身体就成了“被动接受者”,迟早会出问题。
起初她每天半片,后来一片,再后来甚至一天两片,剂量翻倍。她自己说:“不加量就睡不着。”但这恰恰说明,身体已经对药物产生了明显耐受性,神经系统无法自然调节,只能靠更强的刺激维持。
殊不知,这种做法就像不停给车加油却从不修车,一旦神经系统崩盘,后果远比失眠严重。
刘阿姨晚饭后就开始焦虑,怕自己失眠,她说:“不吃药,我一晚上都在翻来覆去。”这种心理暗示本身就是问题,药还没进身体,心理就先认输了。
久而久之,身体根本没有机会靠自己睡着,完全靠药物“催眠”,自然容易出事。
她本身有轻微的心律不齐,但一直没当回事。殊不知,安眠药对心脏节律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某些苯二类药物,会加重心脏负担。
她从来没告诉医生自己吃安眠药这事,医生也没排查这方面的风险,最终酿成悲剧。
其实,很多人睡不着,问题并不在“缺药”,而是在生活节奏、心理状态、身体调节能力上出现了“卡壳”。解决失眠,靠药只是短期策略,关键还是要让身体逐渐恢复正常的节律和自我调节能力。
有些方法,虽然慢,但长远看,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晚上不要在床上看手机,不要让大脑在“该休息的时候还在被喂信息”。
白天花点时间晒太阳,早上适量的阳光有助于调节褪黑素分泌,让晚上更容易入睡。
睡前不要喝浓茶或咖啡,也不要吃太饱,这些都会影响身体的放松状态。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哪怕前一天没睡好,也不要第二天赖床。
适当增加一些安静的运动,比如散步、伸展、缓慢的呼吸练习,对放松身体非常有帮助。
别把“睡觉”当成任务,只要越紧张、越焦虑,身体反而越难进入休眠状态。
如果实在睡不着,也不要强迫自己躺在床上,可以起来坐一会儿,看看纸质书,等困意来了再回床上。
温馨提醒很多人把“能睡着”当成判断健康的标准,却忽视了“怎么睡着”的过程同样重要。靠药物催眠,不是睡眠质量好,而是神经被按住了暂停键,身体并没有真正休息。
像刘阿姨这样的悲剧,其实可以避免。关键不在药,而在于我们怎么理解“睡觉”的意义。
睡眠不是一种被动应付的过程,而是身体主动修复自我的机会,如果这个过程长期被打乱,身体迟早会“抗议”。
生活中不缺药,也不缺方法,缺的是对身体的一份耐心。别把药当成“万能钥匙”,它只是暂时借来的工具,而你,才是身体真正的守门人。
参考文献
1.李媛, 赵丽. 中老年人长期使用安眠药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关系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 41(18): 4562-4565.
2.孙宁, 王晓燕. 安眠药物使用现状及其对健康影响的临床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 13(29): 36-39.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妇产科的陈大夫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