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1棵,2023年教授在安徽河边发现新物种,网友:我家院子就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01:18 1

摘要:2023年的春夏之交,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雨季,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安庆师范大学赵凯教授团队的联手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3年的春夏之交,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雨季,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安庆师范大学赵凯教授团队的联手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

他们沿着皖河岸边的滩涂地带缓慢前行,手中的记录册上已经标注了数十种常见的湿地植物。

当走到一片靠近芦苇丛的浅水区时,一名队员突然停下了脚步 —— 在一簇看似普通的野草中,有一株植物园看上去好像没怎么见过。

这株植物生长在距离河边不远的湿润土壤中,周围混杂着一些其他的比较常见的植物。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周边植被,观察了一下这棵植物的形态,然后用专业工具将它采集了回去,拿到实验室进行鉴定。

就这样到了2025年,科研团队总算是将所有的鉴定流程和申请流程都走完了,确认它是一个新物种,并且发表了论文。

这种看上去一点也不起眼的小草哦有了自己的名字:大观蔊菜。

«——【·似曾相识的野草·】——»

初见大观蔊菜,很容易将它与常见的野草混淆 —— 它没有艳丽的花朵,没有高大的植株,基部略带匍匐性,表面被稀疏的短柔毛。

从根部来看,大观蔊菜为须根系,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长度可达 15厘米,根系呈白色,表面有细密的根毛,这一特征使其能更好地吸收湿润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适应河岸滩涂的生长环境。

叶互生,无叶柄,叶片基部抱茎,形成耳状托叶,这是十字花科植物的典型特征之一。

花期是观察大观蔊菜独特性的最佳时期,它的花期通常在每年的4-5月,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季同步。

花瓣呈十字形排列,这是十字花科的标志性特征,但大观蔊菜的花瓣颜色为淡紫色,而非同属常见的白色或淡黄色。

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大观蔊菜的果实为长角果,颜色从幼果期的淡绿色逐渐变为成熟期的黄褐色;

每个长角果内含有20-30粒种子,种子呈椭圆形,颜色为深褐色,表面有细小的网纹。

大观蔊菜是典型的湿生植物,对水分的依赖性较强。

它主要生长在海拔约20-50米的河岸滩涂、浅水区边缘或沼泽地带,土壤类型为淤泥质土或砂质壤土。

温度是影响大观蔊菜生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在安庆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时,大观蔊菜的地上部分会枯萎,但地下根系能存活,待次年春季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时,根系会重新萌发新的茎芽,开始新的生长周期。

这种“宿根”特性,使其能在温带至亚热带地区顺利越冬。

大观蔊菜属于喜光植物,适宜生长在光照充足的开阔地带,每天需要至少6小时的直射光照。

在皖河岸边,它通常生长在无高大植被遮挡的滩涂区域,若生长环境光照不足,植株会出现徒长现象,茎秆变细,叶片变薄,开花结果数量减少,甚至无法正常繁殖。

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它不会生长在密林或阴暗的环境中,而是集中在河岸、湖边等开阔的湿地地带。​

繁殖方式上,大观蔊菜兼具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这大大提高了它的繁殖成功率。

有性繁殖通过种子传播 —— 每年5-6月,长角果成熟后会开裂,将种子散落在周围土壤中,种子可通过河水的流动传播到其他区域,也可通过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的携带扩散。

种子具有休眠特性,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待环境条件适宜(如温度、湿度达标)时再萌发。

无性繁殖则通过茎秆的匍匐茎实现——当植株基部的茎秆接触到湿润的土壤时,会在节部形成不定根,进而发育成新的植株。

截至 2025 年研究成果发表时,大观蔊菜的分布范围仍十分狭窄。

科考团队在发现模式标本后,先后对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皖河全段、长江安庆段沿岸,破罡湖等湿地进行了多次调查,试图寻找更多的个体,但最终只找到了几棵而已。

这样的数量很显然太少了,但是当“大观蔊菜”的发现消息通过媒体报道后,不少网友留言称:“这不就是我家院子里长的野草吗?”

这些留言让不少人感到疑惑:既然是新物种,为何会有这么多网友说自己见过?难道大观蔊菜真的很常见?​

事实上,网友口中的 “自家院子里的草”,大多是与大观蔊菜形态相似的常见草本植物,而非真正的大观蔊菜。

造成这种“认错”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大观蔊菜隶属于十字花科蔊菜属,而十字花科是被子植物中的一个大科,其中有许多常见的草本植物,如蔊菜、碎米荠、焊菜等野生草本。

这些植物在形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具有十字形的花瓣、四强雄蕊、长角果或短角果等特征,尤其是野生的蔊菜属、碎米荠属植物,外形与大观蔊菜更为接近,非专业人士很难区分。​

而且媒体在报道大观蔊菜时,为了让公众更容易理解,往往会简化其形态描述,多使用“河岸湿地草本植物”“十字形小花”等概括性词汇。

这样的说法缺乏细节特写,如叶片边缘、花瓣纹理等,这使得网友难以通过报道准确掌握大观蔊菜的独特性。​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身边常见的野草往往缺乏关注,习惯性地将其归为“无用的杂草”,很少会主动去了解它们的具体种类。

这种认知惯性使得当新物种被报道时,网友会不自觉地将其与自己熟悉的“院子里的野草”关联起来,形成“原来我早就见过”的错觉。

大观蔊菜的发现,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身边自然的“忽视”——一株生长在河岸滩涂的普通草本,竟是沉睡百年的新物种;

而网友口中“院子里的野草”,则提醒我们,地球的生物多样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许多未知的生命仍在等待被发现。​

参考:

安庆新闻网《安庆江豚保护区发现新物种》2025-3-21

来源:牧子说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