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80/20法则”,告诉你,80%的利润,其实都藏在20%的核心功能里!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昕昕
你是不是也曾在产品迭代的路上迷了路?
在追求“功能越多越好”的路上走得太远,结果发现,所谓的“全场景需求”,可能只是让你越走越迷茫。
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80/20法则”,告诉你,80%的利润,其实都藏在20%的核心功能里!
作为电商产品经理,有多少次我们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项伟大的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功能!
为了满足每个用户的需求,商家推荐、售后维权、社交裂变,甚至会员积分全都加了上去。结果呢?用户的决策成本越来越高,买个东西还得翻半天页面,反而下单率降了,订单转化率低得像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
这背后,藏着一个让很多人哭笑不得的“规律”:你增加的那些“花里胡哨”功能,可能根本没起到应有的效果。
要知道,根据“80/20法则”,大部分的利润都来自那20%的核心功能,是时候放下“撒胡椒面”的心态,专注在最能带动利润的功能上。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要专注核心功能,还是总会偏离呢?这里有三个误区,很多产品经理都曾中招。
误区一:“怕流失用户”,想靠“小众功能”留住所有人。
总是担心“要是没有‘长辈模式’就会失去老年人群体”,“不做‘直播回放倍速’就会失去年轻用户”。
结果呢?你发现那些小众功能几乎不会带来显著利润,但却要占用大量资源,与其为5%的用户努力,不如把80%的资源用在真正能带动转化的核心功能上,反而能吸引更多同类用户。
误区二:“跟风竞品”,把“别人有的功能”当成“自己需要的功能”。
看到别的竞争对手做了“短视频+电商”,就急忙上线;看到同类平台做了“积分游戏化”,就赶紧复制,这种盲目跟风的策略,不仅让你迷失方向,还可能让你的资源分散,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自己的平台定位才最重要,不是别人有啥就跟风去做啥。
误区三:“用功能数量衡量产品好坏”。
有些团队把“功能多”当做“产品好”的标准,结果花三个月做了一个“商品评价AI翻译”功能,最后使用量还不如优化“商品评价晒图高清预览”这个小小功能的效果好,记住功能多不等于好,做精做专才是王道。
那我们如何找到那些真正能带来利润的20%核心功能呢?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三步法”:
第一步:用“利润贡献度”排序,锁定“高价值功能”。
计算一下每个功能的“利润贡献度”,看哪些功能直接影响了转化、复购和客单价,比如“一键凑单满减”的功能,它带来的转化率远高于“商品收藏”,而且对利润的拉动更大。
所以不要让那些看似炫酷但没啥用的功能占用你的资源。
第二步:找出“核心用户”的需求。
核心用户就是那些高频使用、重复购买的用户,通过访谈、数据分析,了解他们最依赖的功能。
例如,核心用户可能最需要的是精准搜索、结算流程、物流查询这些核心功能,而不是社交分享或商品问答这些非核心功能。
第三步:剔除“伪需求”,保持聚焦。
有些功能看似吸引眼球,但本质上是“伪需求”,比如某平台推出的“AR试穿”功能,点击量很高,但转化率却低得可怜。别让那些“花瓶功能”占用你的研发资源,专注于那些能直接推动利润增长的功能。
策略落地:资源聚焦,效果放大。
找到核心功能后,我们要把资源倾斜,进行精准投入,让这些功能真正发挥作用。这里有几个实战策略。
资源倾斜:把70%的资源投入到核心功能的迭代中,确保这些功能不断优化,真正实现最大效益,非核心功能可以轻量化迭代,降低投入。
小步快跑:核心功能的优化目标是“极致效率”,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逐步优化,持续提升转化和客单价。
效果验证:建立“数据闭环”,持续监测核心功能的表现,如果发现某个功能的转化率下降,及时分析并调整策略。
电商平台的成功不是靠“功能越多越好”,而是通过“精准聚焦”来实现利润的倍增,所以从今天开始,给你的产品做一次“减法”吧,找到那20%的核心功能,集中资源,快速迭代,利润增长不再是难题!
来源:昕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