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岁的王泽寒,是武大一名大二的理工科学生。他的性格有些内向,不太会在人前表达自己,但心底其实渴望融入群体。他成绩一直不错,尤其擅长编程和数据建模,被同学们称为技术控。然而在生活习惯上,他有一些放松自我的方式:比如打游戏通宵,比如偶尔随朋友去体验新鲜事物。20
20岁的王泽寒,是武大一名大二的理工科学生。他的性格有些内向,不太会在人前表达自己,但心底其实渴望融入群体。他成绩一直不错,尤其擅长编程和数据建模,被同学们称为技术控。然而在生活习惯上,他有一些放松自我的方式:比如打游戏通宵,比如偶尔随朋友去体验新鲜事物。2018年暑假,他就在一次朋友的强烈拉拽下,跟着去体验了搓澡。那次体验让他觉得既新鲜又有点滑稽,却也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从那之后,他时不时就会去搓澡,仿佛那成了他课业与压力之余的一种放松方式。
2018年10月13日傍晚,王泽寒独自走进了一家洗浴中心,他没带朋友,想着一个人也能轻松一下,洗个澡,放松放松,或许也是因为时间段的原因,这时候洗浴中心并没有什么人,不过一名大约三十岁左右,身材精瘦,皮肤略显黝黑的男子刚走进来不久,就主动上前与王泽寒搭讪了起来,他的眼神锐利,又时不时流露出带有试探意味的笑意,比一般人显得外向,话也多,提出帮王泽寒搓搓。
王泽寒愣了一下,下意识想拒绝,但想到这里本就是搓澡的地方,大家都是男人,也没什么可避讳的。他犹豫片刻,还是点了点头。男子随即把毛巾打湿,熟练地替他搓了起来。力道果然很到位,搓得他身上泛红。王泽寒有些尴尬,却又觉得舒服,并没有再多想。然而随着搓澡进行,男子的手有时会略带逗留,动作比普通搓澡显得更“亲近”。
王泽寒下意识绷了一下,脸微微红了。他刚想开口,却听男子笑着解释:“别误会啊,我搓澡手法就是这样,靠近点才到位。”王泽寒心里仍有点别扭,但对方说得理直气壮,他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只是低声嗯了一句,默认了。可不知不觉,男子的动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搓澡,而带上了一些明显的实质举动。
王泽寒顿时僵住,心脏怦怦直跳,理智告诉他该拒绝,但身体却因陌生的刺激和紧张而动弹不得。男子见他没有明确反抗,动作更进一步。他感到羞耻、慌乱、害怕被别人看到,脑子里一片混乱。可是那种好奇与惶恐交织的情绪,让他竟然没有喊停。就在这种复杂心态下,两人最终发生了亲密接触。整个过程短暂而尴尬,结束后两人没有太多交流。
男子擦了擦身子,若无其事地笑了笑,提起毛巾便转身离开。王泽寒也匆匆忙忙穿好衣服,左看右看后慌慌张张的回去了,心境怎么也静不下来,洗过澡的清爽感早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涌上的悔意和惶恐。他开始上网搜索,结果无意中看到:2019年的大规模系统综述研究,数据显示:中国MSM(男男X行为者)群体的HIV感染率在2001–2018年期间平均为5.7%。而在2006至2014年间MSM在新报告HIV病例中的占比从2.5%增至26%。也就是说到2014年,超过四分之一的新HIV病例来自MSM群体。
这一瞬间,王泽寒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炸开,手指发凉。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眼前不断闪现那个男子的身影,还有他手臂和背部上几块若隐若现的怪异皮疹。那时他没多想,现在却像钉子一样扎进心里,越想越心慌。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王泽寒已经彻底失去了睡意。他眼圈发黑,额头渗出汗水。再拖下去,他觉得自己会崩溃。于是,他几乎没有犹豫,打车去了传染病医院的门诊。
接诊医生先王泽寒他安排了HIV抗体(ELISA)初筛检测,结果很快显示:阴性。医生立即补充说明:“距离高危接触尚不足12小时,阴性结果完全不具备排除意义。”同时,医生为他加做了HIVRNA定量检测(核酸检测),用于尽早发现窗口期感染,并常规抽血做了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以评估阻断药物对身体的耐受情况。
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5.8×10⁹/L、血红蛋白142g/L、血小板240×10⁹/L,均在正常范围;肝肾功能结果:ALT23U/L、AST21U/L、肌酐72μmol/L、尿素氮4.8mmol/L,也都正常。这些数据让医生确认可以立即启动阻断治疗。
就在等待结果的间隙,王泽寒的脑中频频闪过昨晚的场景,一些当时被他忽视的情况也变得更加清晰,男子的手臂和小腿布满了星星点点的暗紫色斑块,他原本以为是普通皮疹,可现在联想到医生挂号处墙上的宣传画,竟与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卡波西肉瘤样皮疹一模一样。男子张口说话时,他还隐约看见对方口腔内有白色斑片附着在舌面和口腔黏膜上,当时没在意,如今才恍然,那可能是口腔念珠菌感染,也是HIV免疫力下降的典型表现。
更让他心惊的是,对方的身形消瘦得厉害,肩胛骨凸起,腰背干瘦,完全不像一个正常年轻男子。想到这些,王泽寒全身冷汗直冒,几乎不敢直视医生。他哽咽着开口,把这些细节一五一十告诉了医生。医生的脸色瞬间凝重起来,沉声道:“对于疑似HIV暴露,如果在72小时之内,我们可以通过阻断治疗(PEP,暴露后预防)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你现在暴露的风险非常高,幸好在12小时内赶到医院,这是最关键的时间窗口。”
医生又耐心向王泽寒解释了阻断药物的机制:它并不是“解毒药”,而是通过一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在体内快速建立屏障,阻止病毒在机体中完成复制和整合,从而降低感染的概率。疗程需要连续28天,不能中断、不能漏服。即使中途感觉良好,也绝不能擅自停药。
随即,医生为王泽寒开具了规范的抗逆转录病毒阻断方案,并再三叮嘱道:“第一,每天固定时间服药,哪怕只有一次漏服,效果都会打折扣。第二,不要同时服用任何未经医生确认的药物、草药或保健品,以免产生相互作用。第三,在阻断期间和随后的窗口期里,严禁再发生任何高危行为。第四,定期回医院复查,分别在2周、4周、8周和12周复查抗体,必要时结合核酸检测。第五,保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或熬夜,因为良好的免疫状态对降低感染风险同样重要。”
王泽寒一句一句记在心里,回去后就把药片仔细分装进小盒,每天定好闹钟,确保不漏一粒。每一次服药,他都会在日历上画一个红色的叉,仿佛在给自己一点点积累安全感。他再也没有踏进过澡堂,哪怕有朋友喊他去放松,他也只是摇头,找个理由离开。更重要的是,他不再与任何人发生亲密接触。哪怕是日常的拥抱、玩笑式的身体接触,他也下意识保持距离。
第2周,他按时回到医院复查。医生为他再次抽取血样,进行了HIV抗体(ELISA)检测与HIVRNA检测。报告显示:抗体阴性,RNA未检出。医生温和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他继续坚持,“目前一切顺利,你要保持信心,最关键的是坚持完成28天全疗程。”
第4周复查时,王泽寒又一次忐忑地等待结果。检查依然提示:HIV抗体阴性。医生微笑着安慰他:“很好,坚持下去,再定期随访观察窗口期。只要疗程完成,后续按时复查,就能安心。”这些结果让王泽寒心中的石头暂时落下一半,他甚至开始幻想,等过了这段日子,自己终于能彻底摆脱艾滋的阴影。于是,他比以前更谨慎,按时吃药、按时休息,从不缺席每一次复查。
然而,就在王泽寒以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意外却悄然降临——就在他即将松口气的那一刻,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2018年11月16日清晨,王泽寒醒来时就觉得不对劲。脑袋昏沉,像被棉絮裹住,浑身乏力。他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爬起床,却发现额头热烫,翻找出温度计一量,体温在38℃上下波动,四肢酸痛,像重感冒一般。他强撑着去洗手间,低头时忽然发现胸前冒出了几块细小的红色斑点,起初不痒不痛,他以为是热疹,没有放在心上。请假在家休息,吃了感冒药,重新躺回床上,然而到了午后,他感到喉咙里发痒,下意识咳了几声,胸口却传来钝痛。他下意识用手按住胸口,皱了皱眉,嘴里却自言自语:“可能是着凉了吧。”
可症状并没有止步于此。夜里,他全身冷汗淋漓,衣服湿透,翻身时甚至能感到后背黏腻。额头与颈项的红疹越来越多,点点蔓延,像是一种无声的警告。他伸手摸了几下,心里一紧,却又说服自己:“可能是过敏。”然而第二天,他在课堂上突然眼前发黑,耳边嗡鸣,咳嗽时纸巾上竟染出淡淡血丝。那一刻,他的手指颤抖,几乎拿不稳笔。胸口越来越紧,他喘得急促,呼吸声在课堂里显得格外刺耳。他捂着纸巾,喃喃低语:“再撑一撑……或许会好……”可心里一股隐隐的恐惧,已开始啃噬理智。
第三天,症状彻底失控。王泽寒本想在家里整理笔记,可刚低下头,胸口猛地一紧,呼吸像被堵住了一般,他急促地张口,却吸不进足够空气。脸色瞬间惨白,嘴唇发紫,额头汗珠密密渗出。他的双手死死抓住胸口,身体弓起,拼命喘息。剧烈的咳嗽撕裂胸腔,他用纸巾捂住口鼻,却清晰地看到鲜红的血丝蔓延开来。与此同时,身上的皮疹也愈发明显,沿着胸口与颈项成片浮现,红斑在汗水中格外刺眼。
他伸手去挠,却被胸闷和窒息感逼得停下动作,只能虚弱地倚靠在桌边。视线快速模糊,眼前的一切开始旋转,他想呼救,却只能发出断断续续的低哑声。心脏鼓点般乱跳,每一下都像把他往深渊里推。他踉跄着站起,却立即跌坐在地,双手在空气里乱抓,像溺水的人在水面挣扎。皮疹在颈部和前胸愈发鲜明,与急促的喘息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提醒这病情已经不容回避。母亲听到动静冲进来时,看到他面色灰白、皮疹斑斑、嘴角带血,慌乱中拨打了急救电话。
王泽寒被急救车送到传染病专科医院时,整个人面色苍白,额头冷汗未干,胸闷气短依旧严重。急诊医生立即为他开立了一系列检查。首先是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2.1×10⁹/L,淋巴细胞比例降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仅为185/μL,提示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紧接着进行了HIV抗体检测(ELISA),结果为阳性;再通过HIV-1RNA定量检测(PCR法),病毒载量高达5.8×10⁵copies/mL,明确存在活动性病毒复制。肝肾功能检查显示肌酐、转氨酶轻度升高。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渗出影,符合机会性感染表现。
检查结果回报后,医生在病历上郑重写下诊断:HIV感染(艾滋病期,合并肺部感染)。随后立即为他制定治疗方案:先予以对症处理,包括吸氧、抗感染治疗,同时准备启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拟采用以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为主的联合方案。
当医生把确诊结果拿到病房时,王泽寒还靠在病床上,面色憔悴,胸口微微起伏。他望着医生进来,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却在听到那句——“你的检查结果已经明确,是HIV感染,进入了艾滋病期”——的瞬间,整个人如遭重击。
“什、什么?!”王泽寒猛地撑起身子,瞳孔骤然放大,呼吸急促。他的手猛地抓住被单,青筋暴起,指尖几乎掐破布料。下一秒,他整个人瘫坐下去,喉咙里发出嘶哑的声音,眼泪顷刻间涌出。他死死盯着医生,声音颤抖:“不可能……我按时吃阻断药啊!我每次都去复查,第2周、第4周都是阴性!我再也没有去过澡堂,也没和任何人有过亲密行为,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他的表情从惊恐到痛苦,脸颊抽搐,泪水混着冷汗流下来。他猛地伸手捶打自己的胸口,带着绝望的喊声:“我明明做了一切对的事情!”声音嘶哑而沙哑,他的情绪失控,猛地拽住医生的衣袖,眼神通红,带着恳求与质问:“医生,你告诉我!你不是说阻断药能预防吗?你不是说只要按时吃,就能降低风险吗?那我为什么还是会得?!”
医生拿着厚厚一摞病历,神情凝重地坐在王泽寒床前。他深知,这个病例已经超出了常规认知范围。王泽寒在第一时间启动了阻断治疗,按时复查,所有流程几乎无懈可击,可最终却还是确诊。为了找到任何可能被忽视的环节,他决定从头梳理一遍。他先从用药开始,语速放缓而谨慎:“这段时间,你的阻断药服用是否规范?有没有漏服,或者补服过量?有没有和其他药物、保健品、草药同时使用?或者有没有尝试过偏方?哪怕一次?”
王泽寒缓缓摇头,声音里带着压抑的倔强:“没有。我每天定好闹钟,从没错过一次;剂量也完全按照医嘱,不敢多吃一粒。生怕药物相互作用,我哪怕头痛发烧都不敢吃其他药,更别提保健品、草药或者偏方了。你们交代什么,我就严格执行什么。”
医生一边记录,一边调阅了王泽寒所有既往诊疗信息。他看得极为仔细:没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痕迹,没有自身免疫疾病、器官移植史,也没有糖尿病、高血压或慢性肾病等基础病。纸面上的一切都显示,王泽寒的身体在暴露前相对健康。不过为了排除生活习惯上的漏洞,医生继续追问:“饮食、运动、睡眠呢?有没有什么不当之处?”
王泽寒的回答同样简洁,却带着一种濒临崩溃的坚定:“饮食都是家里做的清淡饭菜,不碰生冷、不去大排档;运动只是每天快走半小时,从不过度;睡眠严格保持规律,晚上十一点前睡,早晨七点起,从没熬夜。你们叮嘱的每一条,我都照做了。”随着这一连串回答落下,病房陷入诡异的安静。
从理论上看,王泽寒几乎是阻断治疗的“标准样本”,不该走到今天这一步。可现实偏偏无情:血液里的检测结果不容否认,病毒载量摆在那儿,免疫细胞指标也在快速下滑。医生的眉头深深锁紧,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病历本,随后多问了一句:“你有没有再和什么人……”
王泽寒的情绪顿时变得十分失控,当即打断了医生的话,低吼道:“我没有做错!真的没有!我没有再去过澡堂,没有和任何人有过亲密接触!就连牵手、拥抱、接吻都没有过,如果我有,我就认了!可是我没有!一次都没有!我还特别注意了不与其他人共用生活用品,牙刷、剃须刀、毛巾这些我全都自己单独用,连喝水的杯子都分开。”
一旁的母亲同样被震撼得无以言表,脸色苍白,双手死死抓着自己的包带,眼神中既是心疼又是愤怒。她哽咽着补充道:“医生,他是真的很注意的。自从那次以后,他整个人都变了,饭菜只吃家里做的,不再和同学出去聚餐;连外卖都戒掉了,生怕吃出什么问题。他每天都定时消毒手机、洗手液随身带,怕自己沾染细菌;衣服、被褥也坚持高温清洗晾晒,从没和别人混放过。他比我们这些大人还要谨慎。”
母亲的声音越说越颤抖,最后几乎哽咽,“他才二十岁啊,本该无忧无虑,可却活得小心翼翼,比谁都注意,为什么还是会这样?”
医生们也难以回答,反复讨论了许多天,却依旧找不到突破口。所有常见的致病因素都被逐一排除:王泽寒没有漏服药物,没有与其他药物联用,没有基础病,也没有任何再次暴露的高危行为。但检查数据却冷冰冰地摆在那里——HIV确诊,且感染已经进入发展期。病例汇总上报后,最终被转交给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艾滋病学者之一——何教授。
何教授,世界著名免疫学家、微生物学家和传染病学专家。早在1981年,他在洛杉矶Cedars-Sinai医学中心当见习医生时,就接触到最早一批艾滋病患者。而他的研究还发现了T细胞CD8的抗病毒机制,并推动艾滋病疫苗研发和长效抗艾药物的实验,为无数患者争取了生命与希望。
这一次,何教授在收到王泽寒的病例时,神色异常凝重。他一字一句地翻阅病历,眉头始终紧锁。他清楚,阻断药物的及时应用和全程坚持,是预防HIV感染的黄金标准。可王泽寒做到了这一切,结果仍然失败,这种反常恰恰勾起了他心底的某个熟悉阴影。出于谨慎,他并未仅凭纸面数据下判断,而是通过负责医生安排,与王泽寒本人进行了一次电话沟通。
电话接通的那一刻,王泽寒的声音带着压抑和颤抖,他小心翼翼地复述自己整个过程,从就诊到服药,每个细节都条理分明。他甚至反复强调,自己从未忘记过一次用药,时间也卡得非常准确。
何教授静静听完,没有急于打断,而是提出几个极为细致的问题——用药的方式、服药的伴随习惯、生活中的小细节,甚至包括日常休息状态。随着交流的深入,他的眼神逐渐暗沉,心中的一个猜想被进一步印证。短短十分钟的交流后,他深深叹息了一声,声音里夹杂着痛惜与无奈:“阻断药虽然能够有效降低HIV感染的风险,王泽寒也做到了按时、全程、28天不落一日地坚持。可惜,他在服用阻断药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反复被忽视。”
何教授缓缓说道,语气沉重,“这件事情不是药物保存不当,也不是与饮食相互作用,更不是身体状态因素,而是这一件很稀疏平常却又极其关键的小事。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患者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和王泽寒一样,是无意间接触到HIV,及时去了医院,也严格按照医嘱服药,甚至比王泽寒还要谨慎。”
何教授的声音骤然低沉:“可是,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一件关键的小细节,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不仅阻断失败,还加快了病毒在体内建立优势的速度。更遗憾的是,就连一线的医生,在常规检查和随访中,也很难发现这个问题。如果不是我在临床待了几十年,见过成千上万的艾滋病患者,恐怕也会被表面的‘完美依从’所迷惑。”
原来,何教授在详细追问时,王泽寒才突然想起了那一个习以为常的细节——每天晚上睡前,他都要喝一大杯牛奶。这个习惯从小延续到大,甚至在服药期间还特意坚持。他以为这样能补充营养、增强体质,让身体更好地抵御病毒。可谁能想到,正是这杯牛奶,成为了他28天努力里的最大漏洞。
阻断药物,尤其是逆转录酶抑制剂一类,本身对服药时间和吸收环境要求极高。它们需要在血液中维持一个稳定、足够高的浓度,才能在病毒入侵的早期,迅速压制复制。只要有一次吸收不足,体内浓度就可能低于保护阈值,病毒便能突破防线,在淋巴组织中建立隐匿感染。而牛奶呢?看似温和营养,却暗藏一个药理学上的陷阱。牛奶中含有大量的钙、镁离子,这些二价金属离子在胃肠道里极易与药物分子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络合物。尤其是阻断药里的某些成分,它们和钙一旦结合,就像被锁在笼子里一样,无法顺利进入血液循环。
再加上牛奶中的酪蛋白、乳糖等,会改变胃排空的速度,延缓药物释放和吸收,让原本应当快速进入血液的药物被稀释、延后,血药浓度峰值无法达到应有水平。表面上,王泽寒确实吞下了药,可体内真正起作用的剂量,却大幅缩水。王泽寒在接受解释时,整个人都僵住了。他记得特别清楚,这28天,他每天都把阻断药和牛奶当作睡前必备组合。他甚至以为自己做得更好,因为他觉得药物有副作用,牛奶可以保护胃。有时,他还会因为害怕忘记,干脆和牛奶一同吞下去。这样的场景,几乎发生了每天。
事实上,医学研究早就提示过这种风险。在药物代谢学的实验里,牛奶对多种抗病毒药物的吸收率有显著影响,部分药物与牛奶同服时,生物利用度甚至下降40%以上。这意味着本应足够压制病毒的剂量,在体内却成了半拉子工程。病毒并不会手下留情,它们抓住一切缝隙,在王泽寒体内找到了生存的机会。
更残酷的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王泽寒能直观感受到的。王泽每天依旧精神紧绷,按时吃药,生活自律,甚至不再和任何人有亲密接触。他以为自己在一点点摆脱那场意外带来的阴影,却没意识到,那个被忽略的牛奶习惯,正在悄悄撕开一道口子。
何教授叹息:“王泽寒确实没错过药,可药物吸收需要条件。阻断药不同于一般感冒药,它对浓度要求极为严格。就像盖房子,水泥沙子必须按比例混合,如果被大量清水冲稀,再好的材料也砌不稳。王泽寒喝牛奶时没意识到,它就在无声中把药效冲淡了。”
参考资料:
[1]吴雨霏,鲁鸿燕.如何正确服用艾滋病“阻断药”[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5-03-02(063).
[2]荀杨.知“艾”防“艾”,不再谈“艾”色变[N].山东商报,2023-12-02(007).DOI:10.28685/n.cnki.nsdsb.2023.002588.
[3]代丽丽.艾滋病高危行为后阻断药怎么吃才有效[J].江苏卫生保健,2020,(07):8-9.
(《武大男学生搓澡遇到HIV男同,连续吃28天阻断药仍确诊,他犯了1错》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