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乎每个人都曾在某个深夜畅想过财富自由的画面:不用为每月房租焦虑,不用在厌恶的工作里内耗,能自由支配时间去做真正热爱的事。但现实往往是,多数人把“赚大钱”停留在“空想”阶段——要么觉得“我没背景没资源,根本没机会”,要么每天被琐事裹挟,从未认真思考过“财富到底
几乎每个人都曾在某个深夜畅想过财富自由的画面:不用为每月房租焦虑,不用在厌恶的工作里内耗,能自由支配时间去做真正热爱的事。但现实往往是,多数人把“赚大钱”停留在“空想”阶段——要么觉得“我没背景没资源,根本没机会”,要么每天被琐事裹挟,从未认真思考过“财富到底是怎么来的”。
其实,财富从来不是靠运气砸中,也不是靠“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一套可复制的“思维模式+行动策略”。那些真正实现财务跨越的人,早已用实践验证了这条路的可行性。我们梳理了世界顶级企业家(如马斯克、贝佐斯、奥普拉)和财富专家的核心经验,将其拆解为普通人也能落地的10条行动指南,帮你把“财富梦想”变成“可执行的计划”。
文章有点长,请耐心看完!
很多人误以为“赚大钱需要做惊天动地的事”,但真相是:绝大多数人的财富起点,都藏在自己“天生擅长”的事情里。天赋不是“会弹钢琴”“会画画”这种狭义的技能,而是你做起来既轻松又有成就感的事——可能是你擅长跟人沟通,能快速化解矛盾;可能是你对数字敏感,能从数据里发现别人看不到的规律;也可能是你喜欢研究产品,总能找到用户的痛点。
要找到这份天赋,你需要认真回答三个问题,而不是随口应付:
- 我真正擅长什么?:不是“我会做什么”,而是“我做什么事,即使不赚钱也愿意投入时间,且能比身边人做得更快更好”比如有人帮朋友改简历总能一改一个准,这就是潜在的天赋。
- 我已经有哪些技能:把你现有的技能列出来,哪怕是“会用Excel做报表”“会拍短视频”“会写文案”,这些都是你起步的“原始资本”,不要觉得“这太普通了,赚不了钱”。
- 我还需要补齐什么短板,才能变成专业人士:比如你擅长写文案,但想靠文案赚钱,可能需要补充“品牌定位”“用户心理学”的知识,或者学会用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传播。
案例:加里·韦纳丘克的财富起点,就是家族里那家不起眼的卖酒小店。当时他发现,传统卖酒模式都是“坐等顾客上门”,而他天生擅长跟人打交道,还对“怎么让别人愿意买”的营销逻辑特别感兴趣。于是,他没有守着小店“卖酒”,而是把重心放在“用营销卖酒”——他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如何选酒”“不同场合的饮酒搭配”,甚至帮顾客定制“节日酒礼方案”,慢慢把一家本地小店,做成了覆盖全球的酒类营销帝国,年收入突破10亿美元。
核心建议:不要等“条件完美”再起步。很多人总觉得“我得先学完所有知识,再辞职创业”,结果一等就是几年。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手里已有的东西试水——比如你擅长写文案,先接几单几十块、几百块的兼职,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针对性学习。财富的积累,从来都是“边做边完善”,而不是“想清楚再做”。
“我想多赚点钱”“我想让生活好一点”——这样的目标,永远带不来真正的改变。因为“模糊的目标,只会带来模糊的结果”。那些能赚大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敢于设定“看起来有点疯狂”但清晰具体的目标,而不是“凑活过”的小目标。
为什么要设定“雄心勃勃的目标”?因为目标就像指南针,它会引导你的注意力、时间和资源。如果你只定“多赚点钱”,遇到困难时你很容易放弃——“反正也没说要赚多少,少赚点也没关系”;但如果你定的是“一年收入翻倍”,你就会主动思考:“我现有的工资不够,那我能不能开发一个副业?能不能争取公司的核心项目,拿到更高的提成?能不能把我的技能变现?”
设定目标后,更重要的是“把目标拆解得能落地”:
- 先把大目标拆成阶段目标:比如“一年收入翻倍”(假设你现在月入1万,目标是月入2万),可以拆成“第一个季度月入1.2万,第二个季度月入1.4万,第三个季度月入1.6万,第四个季度月入2万”。
- 再把阶段目标拆成“每周的具体动作:比如“第一个季度月入1.2万”,需要多赚2000块,如果你选择做副业写文案,那每周的动作就是“接2单文案兼职(每单1000块),每周花3小时学习文案技巧,每周联系3个潜在客户”。
企业家金句:伊隆·马斯克在创办SpaceX时,定下的目标不是“造一个比别人好一点的火箭”,而是“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这个目标在当时被无数人嘲笑“不可能”。但马斯克说:“让你的工作对世界有意义,这会在困难时给你前进的力量。” 正是这个宏大的目标,让他在火箭连续三次爆炸、濒临破产时,依然能坚持下去,最终实现了火箭回收技术的突破,颠覆了整个航天行业。
核心建议:目标不要“踮踮脚就够到”,要“跳起来才能碰到”。但记住,“雄心勃勃”不是“好高骛远”——比如你刚毕业月入5000,就定“一年赚1亿”,这不是目标,是幻想。真正的好目标,是“你觉得有难度,但通过努力和方法大概率能实现”的。
“靠死工资,永远跑不赢通胀,更别想财务自由”——这是所有财富专家的共识。工资的本质是“用时间换钱”,你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没有收入;而资产的本质是“让钱替你工作”,哪怕你在睡觉、旅行,资产也能持续为你创造收益。
很多人误以为“资产是有钱人的专利”,其实不然。普通人从月薪几千开始,就能慢慢积累自己的资产。你需要建立的资产,主要分为三类:
- 金融资产:比如股票、基金、债券等。不是让你去“炒股”赚快钱,而是通过长期定投优质基金、购买低风险股票,让你的钱“复利增值”。比如你每月拿出1000块定投指数基金,年化收益8%,30年后就能积累近150万。
- 数字资产:比如你开发的课程、写的电子书、制作的App,甚至是你运营的短视频账号。这些资产一旦制作完成,就能反复销售,几乎没有额外成本。比如有人在小红书分享“职场Excel技巧”,积累粉丝后推出《Excel从入门到精通》课程,定价99元,卖出去1万份就是99万收入,而课程制作只需要花1-2个月时间。
- 被动收入资产:比如你租出去的房子(租金)、你运营的博客(广告收入)、你加入的联盟营销(推广别人的产品拿提成)。比如你做一个“母婴好物推荐”的博客,只要有人通过你博客的链接购买产品,你就能拿到5%-20%的提成,这就是被动收入。
案例:理查德·布兰森(维珍集团创始人)的财富逻辑,就是“不断创造能自动运转的资产”。他从创办一家小唱片公司开始,慢慢拓展到航空、酒店、手机、健身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一旦建立起成熟的运营体系,即使他不在场,也能通过团队管理、品牌效应持续创造利润。如今,维珍集团旗下有400多家公司,布兰森即使每天在海岛度假,也能躺着赚上亿收入。
核心建议:从现在开始,把“每月收入的20%”用来积累资产。不要说“我工资太低,没剩下的钱”——哪怕你每月只能拿出500块,也要开始。资产的积累,拼的不是“单笔投入多少”,而是“开始的早晚”和“持续的时间”。
“真正的大钱,往往藏在风险后面”——这句话没错,但很多人误解了“冒险”的含义,把它当成“不管不顾的莽撞”。其实,那些成功的企业家,都不是“赌徒”,而是“有方法的冒险者”。他们的冒险,是“小成本测试,快速迭代”,而不是“把所有身家都押上”。
怎么做到“有方法的冒险”?核心是“小步快跑”:
- 用最低成本测试你的想法:比如你想做“线上卖手工饰品”的生意,不要一开始就租工作室、囤几万块的货,而是先在朋友圈、小红书发饰品图片,接几个预售订单,看看市场反应。如果有人买,再慢慢增加库存;如果没人买,也只是损失了一点时间,没有太大成本。
- 成败都要总结经验,再继续尝试:如果测试成功,就思考“为什么能成?”——是产品款式好,还是文案写得吸引人?然后把成功的经验复制放大,比如多拍几款饰品,投一点小钱做推广。如果测试失败,就分析“为什么没成?”——是产品不符合用户需求,还是定价太高?调整后再做一次小测试,直到找到可行的模式。
案例:杰夫·贝佐斯当初放弃华尔街年薪几十万的工作,创办亚马逊时,其实也知道“网上卖书”是个风险巨大的事——当时互联网还不普及,没人知道“网购”能不能成。但贝佐斯没有“赌一把”,而是用了“小步快跑”的方法:他先在自己的车库里办公,只卖书(品类单一,成本低),通过邮件跟客户沟通,慢慢积累订单。直到验证“网上卖书可行”后,才逐步扩展到其他品类,最终做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商帝国。
核心建议:不要怕冒险,但要“把风险控制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比如你想辞职创业,先不要马上辞职,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做副业测试你的想法,等副业收入能覆盖工资的50%-80%时,再辞职也不迟。这样即使失败,你也还有退路。
“每个人一天都有24小时,为什么有人能赚几万,有人只能赚几百?”——答案就在于“时间的利用效率”。很多人误以为“时间管理就是‘累死累活’,把每分每秒都填满”,其实不然。真正的时间管理,是“用更少的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把时间花在“能创造高价值”的事情上。
怎么把时间变成“财富放大器”?你需要做好两件事:
- 学会“委托”和“自动化”:不要什么事都自己做,把那些“低价值、重复性”的事情交给别人,或者用工具自动化处理。比如你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要自己花时间做报表、记账,而是用Excel模板自动计算收入,或者花几百块请一个兼职助理处理行政琐事;比如你做短视频,不要自己花时间剪辑(如果剪辑不是你的核心技能),可以在猪八戒网找专业剪辑师,你则专注于“内容创意”(这才是能让你赚钱的核心)。
- 践行“80/20法则”:把80%的精力,放在能带来80%结果的20%事情上。比如你是销售,80%的业绩往往来自20%的核心客户,那你就不要把时间平均分配给所有客户,而是重点维护那20%的大客户;比如你做副业写文案,80%的收入可能来自2-3个长期合作的客户,那你就重点服务好这些客户,而不是每天花时间找新的小客户。
核心提醒:时间比金钱更珍贵,因为金钱花了可以再赚,时间没了就永远没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刷短视频、无意义的社交、纠结小事”上,而是经常问自己:“这件事能帮我离目标更近吗?这件事是不是只有我能做,别人做不了?”如果答案是否,就果断放弃或委托别人。
“现在的时代,人们信任的不是‘公司’,而是‘人’”——这是新媒体时代的财富逻辑。以前,你想赚钱,需要靠公司的品牌背书;现在,你自己就是品牌。只要你在某个领域建立起“专业、可信”的个人品牌,客户就会主动找你,你就能拿到更高的价格、更好的资源。
打造个人品牌,不需要你“长得好看”“口才好”,只需要你做好三件事:
- 在社交媒体分享“有价值”的专业知识:不是让你“炫耀”,而是“帮别人解决问题”。比如你是做职场培训的,就分享“简历怎么写才能过HR筛选”“如何跟老板谈加薪”;比如你是做健身教练的,就分享“办公室5分钟拉伸技巧”“新手怎么制定健身计划”。你分享的价值越多,别人就越信任你。
- 展示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要只晒“我赚了多少钱”“我拿到了什么订单”,而是晒“我如何帮客户解决问题”。比如你帮客户改简历,就晒“改之前的简历是什么样(模糊、无重点),改之后是什么样(突出优势、匹配岗位),客户最终拿到了offer”。这样的内容,比单纯晒收入更有说服力。
- 多参加线上线下活动,提升“权威感”:比如你是做文案的,可以去参加“新媒体文案大赛”,拿个奖项;比如你是做育儿的,可以去社区做“亲子教育”分享,积累口碑。这些经历,会让你的个人品牌更有“分量”。
案例:马克·曼森(《重塑自我》作者)的个人品牌之路,就是从“写博客”开始的。他早期在博客上分享“反鸡汤”的个人成长内容,比如《为什么你永远无法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内容接地气、有观点,慢慢吸引了数百万粉丝。粉丝多了之后,出版社主动找他出书,《重塑自我》一书全球销量突破300万册,版权卖到20多个国家。他的个人品牌,让他从一个普通博主,变成了年收入千万的畅销书作者。
核心建议:打造个人品牌,从“找到你的细分领域”开始。不要说“我什么都会,什么都能分享”,而是专注于一个小领域,比如“职场新人成长”“新手妈妈育儿”“小户型装修”。领域越细分,你越容易成为“小专家”,越容易被记住。
“大多数人之所以赚不到大钱,是因为他们只跟‘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打交道”——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认知;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财富。财富的捷径之一,就是“跟成功的人走同一条路”——他们踩过的坑,你可以避开;他们用过的方法,你可以借鉴;他们拥有的资源,你可以链接。
怎么“向最优秀的人学习”?三个具体方法:
- 找到一位行业导师:导师不需要是“马云、马斯克”这样的大人物,只要是“在你想做的领域里,比你强3-5年”的人就行。比如你想做电商,就找一个“做电商3年,月入10万”的人做导师;你想做文案,就找一个“靠文案年入50万”的人。怎么找导师?可以通过行业社群、线下活动主动链接,真诚地请教问题,甚至可以“付费咨询”——记住,向优秀的人学习,付费是最高效的方式,因为它能筛选掉“随便问问”的人,让对方更愿意真心帮你。
- 阅读企业家的传记:不要只看“成功故事”,而是看“他们在关键节点的决策逻辑”。比如你读《乔布斯传》,重点看“他在苹果濒临破产时,是怎么决定砍掉90%的产品,专注于4款核心产品的”;你读《穷查理宝典》,重点看“查理·芒格是怎么用‘多元思维模型’分析投资项目的”。这些决策逻辑,才是能帮你赚钱的核心。
- 进入专业社群,建立人脉:不要泡在“无效社交”的圈子里(比如每天一起吐槽工作、聊八卦的群),而是加入“有价值的专业社群”。比如你想做自媒体,就加入“自媒体运营交流群”;你想做投资,就加入“基金定投学习群”。在社群里,主动分享你的经验、帮助别人,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人脉。记住,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信任你、愿意帮你”。
案例:奥普拉·温弗瑞(美国脱口秀女王,身家超20亿美元)的成功,起点就是“找到能激励她的导师”。她年轻时在电视台做记者,因为肤色和性别受到歧视,一度想放弃。后来她遇到了演员西德尼·波蒂埃,西德尼告诉她:“你的价值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你,而在于你怎么看待自己。你要做的,是把你的独特性展现出来。” 正是这句话,让奥普拉重新找回信心,最终打造出《奥普拉脱口秀》这一现象级节目,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核心建议:向优秀的人学习,不要“只看不做”。比如你读了企业家传记,学到了一个方法,就马上在自己的工作或副业中实践;比如你请教了导师一个问题,就把导师的建议整理成行动清单,每周跟进进度。只有“学+做”,才能真正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财富。
“很多人赚了钱,却守不住钱;有些人赚的不多,却能慢慢积累财富”——区别就在于“金融智慧”。金融智慧不是“会炒股、会玩金融衍生品”,而是“能分清资产和负债,能让钱持续增值,能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 至少存一笔“应急金”:应急金是你的“财务安全垫”,用来应对突发情况(比如失业、生病、家人急需用钱)。应急金的金额,建议是“3-6个月的生活费”,比如你每月生活费5000块,就存1.5万-3万应急金。这笔钱不要用来投资,就放在活期存款或货币基金里,保证随时能取出来。
- 把收入的20%用于投资:不管你月薪多少,都要养成“先投资,再消费”的习惯。比如你月薪1万,发工资后先拿出2000块用于投资(基金、股票等),剩下的8000块再用来交房租、吃饭、消费。不要说“我先花,剩下的再投资”——这样你永远攒不下钱,因为“剩下的钱”永远是0。
- 用理财工具监控支出,控制消费:很多人赚了钱却存不下,是因为“不知道钱花在哪了”。你可以用记账App(比如随手记、鲨鱼记账)记录每一笔支出,每月底复盘:“哪些是必要支出(房租、吃饭、交通费),哪些是不必要支出(奶茶、冲动购物、无意义的会员)”。把不必要支出砍掉,就能省下更多钱用于投资。
企业家金句:罗伯特·清崎(《富爸爸穷爸爸》作者)在书中反复提醒:“分清资产与负债,是财富自由的第一步。你的资产要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资产工作。” 比如你买了一辆车,如果用来跑网约车赚钱,那它是资产;如果只是用来代步,每月还要花油费、保养费,那它就是负债。很多人把“负债”当成“资产”,比如贷款买奢侈品、买超出能力范围的房子,结果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永远赚不到大钱。
核心建议:提升金融智慧,从“读一本基础理财书”开始。比如《富爸爸穷爸爸》《小狗钱钱》《指数基金投资指南》,这些书通俗易懂,能帮你建立正确的金钱观,避免踩“理财陷阱”。
“互联网是普通人最容易赚大钱的赛道”——因为它打破了“地域、背景、资源”的限制。以前,你想做生意,需要租门面、囤货、找人脉;现在,你只要有一部手机、一个技能,就能在互联网上赚钱。不管你是上班族、宝妈,还是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入口”。
普通人能切入的互联网赛道,主要有四个方向:
- 电商卖货:在亚马逊、淘宝、抖店、拼多多等平台开店,卖自己选的产品。不需要你有工厂,也可以做“一件代发”——你在平台上开店,客户下单后,厂家直接发货,你赚差价。比如有人在拼多多卖“小众家居好物”,通过选品和低价策略,每月能赚2-3万。
- 内容创作:在小红书、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自己的频道,分享你擅长的内容。比如你擅长做饭,就拍“家常菜教程”;你擅长穿搭,就拍“平价穿搭分享”;你擅长职场,就拍“职场干货”。粉丝多了之后,可以通过广告、带货、开课程赚钱。
- 自由职业:利用你的技能接线上订单,比如写作、设计、编程、翻译、剪辑等。你可以在Upwork(国际平台)、猪八戒网(国内平台)、豆瓣小组等渠道找订单。比如你会PS设计,接一张海报订单能赚200-500块,每月接20单就能赚4000-10000块。
- 联盟营销/CPA推广:帮别人推广产品或服务,赚取佣金。比如你在公众号分享“育儿经验”,可以推广母婴产品的联盟链接,有人通过链接购买,你就能拿到提成;比如你做“职场公众号”,可以推广“职场课程”,每成交一单赚100-200块佣金。
案例:阿列克谢是一个普通的设计专业毕业生,刚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在网上接几十块的设计订单(比如帮人做名片、改海报)。但他没有嫌弃订单小,而是每一次都认真做,甚至主动给客户提优化建议。慢慢的,客户觉得他靠谱,开始介绍更大的订单;他也在接订单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设计能力。3年后,他不仅能接到几万块的国内订单,还通过Upwork承接了跨国企业的设计项目,月收入突破10万。
核心建议:选择互联网赛道,不要“贪多求全”,专注于一个方向做到极致。比如你选择“内容创作”,就先把小红书做好,再考虑抖音;你选择“自由职业”,就先把PS设计做到精通,再拓展其他技能。互联网赚钱的核心,是“单点突破,再横向扩展”。
“很多人赚不到大钱,不是因为方法不对,而是因为‘没耐心’”——他们总想着“今天做,明天就赚钱”,一旦短期内没看到效果,就马上放弃。但财富的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种一棵树,你需要每天浇水、施肥,等它慢慢长大,才能开花结果。
怎么做到“耐心+一致性”?三个关键动作:
- 定期复盘你的策略:不要“闷头干”,而是每周或每月复盘一次:“我这个月做了什么动作?哪些有效果?哪些没效果?为什么?” 比如你做短视频,这个月发了20条视频,只有3条播放量高,你就分析这3条视频的共同点(比如内容是“职场新人避坑”,标题用了“3个错误让你试用期被辞退”),然后接下来就按照这个方向调整内容。
- 把错误当作“交学费”:赚钱的路上,没有人不犯错。比如你投资基金,买了之后亏了;你做电商,囤了货卖不出去;你做内容,发了几十条视频没粉丝。这些都不是“失败”,而是“你为了赚钱交的学费”。关键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比如基金亏了,就分析是“市场整体下跌”还是“自己选的基金不好”;囤货卖不出去,就分析是“选品错了”还是“营销没做好”。下次避开这些坑,你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 记住“坚持的重要性”:很多人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却在最后一刻放弃了。比如有人做小红书,坚持发了3个月没粉丝,就放弃了,但如果他再坚持1个月,可能就会因为一条视频爆火而涨粉几万。记住,财富的“临界点”,往往在你“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企业家金句:拿破仑·希尔(《思考致富》作者)在研究了500多位成功企业家后,得出一个结论:“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大多数人失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轻易就放弃了。” 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1000多次,有人问他“你失败了这么多次,不觉得沮丧吗?” 爱迪生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1000种不能成功的方法。” 正是这份坚持,让他最终发明了电灯,改变了世界。
写在最后:财富不是“梦想”,而是“行动”的结果
很多人看完这10条建议,可能会说:“这些我都知道,但我还是赚不到钱。” 其实,不是“知道”没用,而是“知道了不做”没用。财富从来不是靠“想”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你找到天赋,需要行动才能变成收入;你设定目标,需要行动才能实现;你创造资产,需要行动才能积累。
记住:大多数人还在“怀疑”“观望”“等条件完美”时,少数人已经开始“行动”“试错”“在实践中完善”。而真正能改变命运、实现财富自由的,永远是这些“行动派”。
财富的大门,从来都是为“行动者”敞开的。你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你离财富最近的一步。
来源:辛心有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