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相比传闻更离谱:一架歼-16,在380公里外就把“隐身神话”打回原形。
“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
去年夏天,南海上空突然安静得吓人,F-22再也没来。
有人说是怕歼-16的新雷达,有人说是怕电子战吊舱。
真相比传闻更离谱:一架歼-16,在380公里外就把“隐身神话”打回原形。
先说雷达。
珠海航展上,空军一句“氮化镓AESA已装机”,等于官宣:歼-16的“眼睛”升级了40%。
以前F-22仗着隐身,敢贴脸挑衅;现在它刚起飞,信号就被歼-16的雷达抓个正着。
这不是科幻,是2023年11月公开的实测数据。
再说战术。
最新流出的无线电录音里,长机一句“我暴露,你锁”,僚机李超低空贴海,借杂波掩护,直接完成火控锁定。
双机错位夹击,简单、粗暴、有效。
F-22的飞行员估计当时一脸懵:雷达告警器没响,导弹却已经在路上。
电子战才是暗线杀招。
央视6月画面里,歼-16D挂着新式吊舱,能实时分析F-22的雷达指纹,再塞回去一段“假信号”。
隐身机最怕的不是被看见,而是被“骗”。
美军2023年给国会的报告写得委婉:“对手非对称优势显著”,翻译成人话就是:再飞过去,怕回不来。
日本防卫省年底白皮书第一次松口:“周边空域平衡变化”。
翻译一下:以前F-22想来就来,现在得掂量掂量。
连美国自己都把东海、南海的“自由航行”砍了六成三,数据摆在那儿,嘴硬没用。
更狠的还在后头。
中电科14所10月透露,量子雷达原型机已经能上歼-16。
理论上,再新的隐身涂层也得现形。
如果氮化镓雷达是“看见”,量子雷达就是“看透”。
F-22的工程师估计连夜加班,NGAD计划被催得飞起。
有人担心:技术迭代这么快,飞行员跟得上吗?
答案挺接地气。
东部战区飞行员私下聊天:“以前练躲导弹,现在练怎么先敌发现、先敌开火。
雷达好用了,胆子反而更大。
”
装备升级,战术也跟着升级,这才是闭环。
最后留个小尾巴。
下次再听到“某海域空情异常”,别急着猜是谁怂了。
可能是歼-16又在测试新吊舱,也可能是F-22终于学会了绕道。
空战这盘棋,下一步落子在哪,谁也说不准。
来源:直爽饺子aaC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