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九个月保质期的番茄炒蛋,吃起来还真得让人脑子里过一遍日子,从去年秋天冷柜里躺到现在,仿佛一刀切断了时令的味道。西贝这次可是凑齐了“冷冻界全家桶”,一年风味鸡汤、两年有机西兰花,每样都能让人边吃边琢磨我这是在吃新鲜食材,还是在挑战食物冷藏极限?说真的,我以前
那个九个月保质期的番茄炒蛋,吃起来还真得让人脑子里过一遍日子,从去年秋天冷柜里躺到现在,仿佛一刀切断了时令的味道。西贝这次可是凑齐了“冷冻界全家桶”,一年风味鸡汤、两年有机西兰花,每样都能让人边吃边琢磨我这是在吃新鲜食材,还是在挑战食物冷藏极限?说真的,我以前总觉得外面餐厅里端着的那盘椒麻鸡或者海鲈鱼,应该都是“师傅现场挥铲、热气腾腾”的锅气活,但西贝后厨被曝光的那一刻,很多人的安全感就像鸡蛋壳一样轻轻一敲就碎了。
有位网友形容自己带孩子吃西贝的儿童餐,嘴上说的是补营养,心里想着孩子能多吃点青菜,可万万没想到,这“有机西兰花”居然是冷冻了两年的老朋友。换个角度想,这跟咱们家里囤大白菜过冬似的,区别就是餐厅底气十足地把冷冻期拉到“最长待机王”,还美其名曰有机。事情一出,西贝层层表态,道歉声明发了一大串,直播后厨还把锅盖都掀开让大家看真相。可惜,这热心操作没能安抚大家的情绪,反倒像是本来一锅水就快沸了,你再加点柴——声讨声还真是一下冒出来。
这波冷冻风波还顺道把圈内一众大牌拉下水。供应商在采访时大大方方说“西贝用的这套冷冻食材,早就供给像海底捞、盒马那种头部餐企,一点都不稀罕。”而且这些冷冻食材的生产能力跟工厂流水线有得一拼,比如做羊肉串的公司,一天能给市场“放飞”80万串,听着就像在王者荣耀里刷兵,数量堪称“吃货界的造梦工厂”。
冷冻食品的存在,其实已经悄悄地混在了各家餐厅的后厨里,不管你是点海鲈鱼、椒麻鸡,还是西兰花炒蛋,只要一查保质期都得倒吸一口凉气,最长能蹦到两年。这个情况,就跟你在家里翻冰箱,发现去年新年剩下的蛋饼还躺在角落里,心里咯噔一下“它还没过期,但我真吃得下去吗?”有业内数据显示,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2023年已突破3000亿元,来源官方统计口径。可见这不是个案,而是常态,不过很多餐厅选择避而不谈,去掉了新鲜标签,剩下的就是标准化供应和存储便利。
要让我说,冷冻食品并非天然“原罪”,但餐厅用冷冻食材做现炒现卖,要的就是个诚实。这事就是普通人最在意的“你说的有机到底是不是刚摘的?你承诺现炒就别偷懒拿货架老库存糊弄。”每个人都希望去外面吃饭能吃出点“人情味”来,你要是糊弄,那可太伤信任了。我有个朋友是厨师,他就说,厨房里的冷冻品确实方便,但关键还是要跟客人说得明明白白。他举个例子,像自己做的冰冻羊肉跟新鲜现宰口感其实差不少,但生意讲诚信,食材就该公开透明才对得起每一位食客。
我相信现在很多消费者其实已经“吃过见过”,对速冻、预制这些概念不再陌生,大家真正耿耿于怀的,是“被当冤大头”的感觉。你打着新鲜食材的名号,结果给的却是库存冷冻两年的蔬菜——这就像你明明在等一杯现磨咖啡,结果服务员端来一杯速溶,谁的心里不膈应?归根结底,餐饮行业的信任是靠真材实料和诚实经营积累起来的,餐厅如果为了降低成本、维稳口感,偷偷摸摸用上“一刀切”的冷冻预制,还把话说得天花乱坠,消费者自然要纷纷用脚投票。
信息查证后发现,那些供应链巨头的商品在各大平台确实广泛流通,普通家庭都能轻松买到,而头部餐企合作入账的“冷冻套餐”更是屡见不鲜。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冷冻食材,更在乎的是“我吃下的是啥”“有没有公开说明”“有没有严格检测”。如果没做到这些透明,大家一旦失去信任,那么再花言巧语也挽回不了了。餐厅要做的其实很简单,把食材来源、冷冻时长检测结果都晒出来,诚实面对所有食客,把选择权交给大家,这才是真正能赢得市场的底气。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