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教育直播间连麦,我真是越看越头大。有个妈妈连麦时声音都发颤,说自从生了娃就辞了工作,一天 24 小时围着孩子转,结果孩子越大越叛逆 —— 写作业磨洋工能拖到半夜,多说两句就摔门,半点没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前几天刷教育直播间连麦,我真是越看越头大。有个妈妈连麦时声音都发颤,说自从生了娃就辞了工作,一天 24 小时围着孩子转,结果孩子越大越叛逆 —— 写作业磨洋工能拖到半夜,多说两句就摔门,半点没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主播问她:“你具体怎么围着孩子转的啊?” 妈妈想了半天才说:“为了让他多吃口饭,我每天五点就爬起来,给他做那种带卡通造型的早饭;他写作业我全程坐旁边盯着,他写错一个字我比他还急得冒火。”
听到这儿我算看明白了,这位妈妈不是没吃苦,是苦吃错了地方。就像主播后来点破的那样:养孩子的苦分两种,一种是 “瞎忙的苦”—— 耗着时间、费着力气,最后也就自我感动一把;另一种是 “成长的苦”—— 得父母先逼自己一把,再带着孩子一起往上走。
太多家长把 “耗时间” 当成 “负责任”,天天盯着孩子的衣食住行,今天担心穿少了明天怕吃差了,可自己下班就躺沙发刷手机,孩子未来该怎么走也从没认真想过。教育哪是单向的牺牲啊,你吃不了那些高级的苦,孩子早晚得吃平庸的苦。
1 父母管不住自己,别指望孩子能自律
你有没有发现个特普遍的怪现象:好多家长一边骂孩子 “天天抱着手机不撒手”,一边自己刷短视频能刷到后半夜;一边催孩子 “多读书少贪玩”,自己书架上的书封皮都没撕开过。
之前在家长群里看到有人问:“我家孩子为啥不爱念书啊?” 有个资深班主任直接反问:“你们两口子在家爱看书吗?” 家长回说不爱,班主任补了句:“你们自己都不喜欢的事,凭啥逼孩子喜欢?”
这话太戳心了,养孩子就跟 “腌咸菜” 似的:把萝卜放进老汤里,不用教不用管,自然就入味了;可要是把好食材扔进清水里,再金贵也出不来味儿。
我邻居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爸爸下班就窝在沙发刷游戏直播,妈妈抱着手机追肥皂剧,却天天逼着上小学的儿子坐书桌前看书。孩子坐不住就骂他 “没出息”,换谁能坐得住啊?你这边敲着键盘喊 “上啊”,那边却让孩子安安静静读课文,这不是为难人嘛。
有育儿机构统计过,孩子的自律能力 80% 都取决于家庭环境。还有个调研更直接,父母作息规律的家庭,孩子自律性比普通家庭高 2 倍还多。
小区里有位爸爸的做法就特聪明,他想让儿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没天天说教,而是自己每天下班后雷打不动读一小时书。刚开始儿子还凑过来捣乱,后来看爸爸看得入神,自己也拿起绘本翻。现在不用催,孩子放学回家先读半小时书,再写作业。
还有个妈妈分享过实在经验,她想让两个儿子少玩手机,没硬逼着没收,而是每天晚上固定半小时 “全家无屏时间”。老公放下平板,她关掉手机,孩子自然就拿起玩具或绘本。现在周末俩孩子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一坐就是大半天。
身边这种例子太多了,有个爸爸为了帮女儿戒 “动画片瘾”,自己先戒掉了追球赛的习惯,改成每天陪女儿搭积木、拼拼图。不到一个月,女儿主动说 “动画片没意思,拼拼图更好玩”。
别总怪孩子管不住自己,先看看你自己能不能管住自己。你想让孩子少玩手机,就先把自己的手机调成静音放一边;你想让孩子多读书,就先在书桌上放本自己能看进去的书。
父母的克制,从来不是对孩子的要求,是对自己的约束。你愿意吃 “管住自己” 的苦,孩子才能尝到 “自我管理” 的甜。这不是大道理,是好多家庭试过的真事儿。
2 父母不帮孩子规划,孩子哪能走得远
有个高三班主任分享过件气人的事,高考出分后她去学生家家访,真是越看越上火。有个女生考了 575 分,不算顶尖但也能选个不错的大学。可她爸爸全程没问过志愿怎么填、专业怎么选,反而盯着女儿洗碗没洗干净、拖地没拖到位,骂了快半个小时。
班主任忍不住问:“孩子以后想读什么专业啊?” 爸爸愣了愣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以后找个稳定工作就行。”
还有个男生,想和同学去毕业旅行,父母直接骂他 “败家子”:“咱家后面就有山,非得花那冤枉钱?” 可聊到孩子大学选哪个城市、未来做什么工作,父母就只问了句 “学费贵不贵”,之后就没下文了。
班主任回来在群里叹气:“在鸡毛蒜皮的事上较真,在人生大事上糊涂,这样的家庭,孩子怎么能走得远?”
之前看到本教育书里说,采访了几十位重点高校的学生,发现个特扎心的真相:同样聪明、同样努力的孩子,毕业后的差距能大到让人不敢信。
有人一毕业就拿到高薪 offer,有人大学四年都没弄清自己要干什么,只能被迫考研;还有人考研失败、履历一片空白,最后只能延毕。
这差距的根源,其实就在父母的规划里。有的家长从孩子高中就开始查专业、了解行业,帮孩子明确方向;有的家长从来不管这些,孩子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错一步。
我身边有个更可惜的例子,男生小浩高一摸底考,数学物理都考 90 多分,英语却只考了 45 分。后来才知道,他初中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过,从此就抵触英语。家长也没当回事,觉得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结果越落越远。
直到高中家长才急了,想请家教又被孩子拒绝。后来班主任联合英语老师做了个 “三步走” 计划:先每天背 20 个单词,再补语法,最后练对话。家长也配合,每天提醒但不催逼,周末陪孩子看英语动画。三个月后小浩英语居然能考到 80 多分了。
养孩子就得按规律来,不同阶段得抓不同的重点。
孩子小学的时候,得帮他养好习惯。就像楼下的小宇,三年级时天天刷短视频,识字量差得很。后来班主任让家长每天陪读 20 分钟,还设计了打卡表,家长跟着做了 21 天,孩子不仅爱读书了,语文成绩直接从 50 多分提到 85 分。
孩子初中的时候,得盯紧他的心理变化。有个叫小欣的女生,家里添了二胎后爸妈顾不上她,她就故意顶撞老师、不写作业。心理老师教家长每周留 “专属时间” 陪她,别说学习也别提弟弟,慢慢孩子就不叛逆了。
孩子高中的时候,得帮他看看未来的路。不是要你替孩子做决定,是要帮他看清方向。比如提前查查哪些专业就业好,哪些城市适合发展,这些信息孩子自己哪能摸清楚?
你嫌规划麻烦,不肯花时间了解专业、研究行业,孩子以后就可能在人生路口瞎转悠,走很多没必要的弯路。父母多吃点 “规划的苦”,孩子才能少走点 “迷茫的弯路”。
3 父母不能坚持,孩子哪能变出众
好多家长都有过这种困惑:“我给孩子报了最好的补习班,买了最贵的学习资料,可他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点不长进。”
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看着优秀的孩子,不是天生就懂事,是父母陪着他们把 “坚持” 这件事,一点点熬成了习惯。
前阵子听家长群里说,有个叫小阅的孩子高考考了 678 分,全省排第五,最后被名牌大学录取了。让人惊讶的是,他从小到大都没上过补习班。
他能这么优秀,秘诀全在妈妈身上。小阅 2 岁的时候,妈妈每天都带他读绘本;5 岁的时候,妈妈先自己学自然拼读,再手把手教他;上小学后,妈妈又自己学奥数,陪着孩子一道题一道题地啃。
这一陪就是十年。直到孩子上高中,课业难度太大,妈妈才慢慢退出。可就是这十年的坚持,让小阅的基础远超同龄人,最后厚积薄发考上了好大学。
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像小阅妈妈那样自己学课程辅导孩子,但至少得帮孩子把 “坚持” 这件事扛下去。
我们单位同事的女儿,五年级就能弹一手好古筝,还能画漂亮的画。同事说,刚开始学古筝的时候,孩子也哭着说过累。每次不想练了,她就陪着孩子哼唱曲子,从简单的儿歌到复杂的古曲,慢慢就坚持下来了。
现在家里经常开 “小型音乐会”,孩子弹筝妈妈唱歌,看着都暖心。这哪是孩子在坚持,明明是妈妈在陪着扛。
我表姐家孩子学钢琴,刚开始天天要哄着练。后来表姐换了个法子,不催了,告诉孩子 “练不练你自己定,但是钢琴课不能缺,表演也得去”。有次孩子因为没练熟,上台弹错了特别难过,从那以后不用催,每天主动练够一小时。
这办法还真管用,心理学里说过,让孩子经历自然结果,比惩罚他们更能学会坚持。比如孩子不想写作业,别逼着他,让他第二天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练琴偷懒,就让他知道下次表演弹不出曲子的尴尬。
养孩子就像种庄稼,不是播了种就等着丰收,得浇水、施肥、除草,一天又一天地照料。你嫌每天陪孩子读书麻烦,孩子就会慢慢不爱读书;你嫌监督孩子练琴辛苦,孩子就会慢慢放弃爱好。
有教育专家做过实验,完成小目标能让孩子更愿意坚持。别让孩子 “这次必须考前十”,可以让他 “今天比昨天多背 5 个单词”“这周比上周多练 2 次琴”。每次进步都夸一夸,孩子就有劲儿往下走了。
我朋友带儿子学书法就是这么做的,刚开始孩子坐不住三分钟,她就定了个小目标:“今天先写 5 个字”。完成了就夸他 “比昨天有进步”,慢慢加到 10 个、20 个,现在孩子能安安静静坐半小时练字。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会坚持,都是父母在背后推着、陪着,帮他们把 “不想做” 变成 “我能做”,把 “做不到” 变成 “我做到了”。
你不肯吃 “坚持的苦”,孩子就很难尝到 “成功的甜”。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优秀,不过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把简单的事重复做,把重复的事认真做。
网上有句话说得特对:“低级的苦,让人在重复里消磨;高级的苦,让人在成长里突破。”
养孩子从来不是 “你付出时间,孩子就会变好”,是 “你先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才会跟着变好”。
你不愿早起读书,却想让孩子爱学习;你不肯花时间规划,却想让孩子有前途;你做不到坚持,却想让孩子成大事 —— 这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啊?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赛跑,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的马拉松。你今天吃的 “克制的苦”,会变成孩子的自律;你今天吃的 “规划的苦”,会变成孩子的方向;你今天吃的 “坚持的苦”,会变成孩子的底气。
别总说 “为了孩子我什么都愿意做”,先问问自己:“为了孩子,我能不能先逼自己一把?”
你愿意吃高级的苦,孩子才能少吃平庸的苦。这不是什么鸡汤,是养孩子最实在的真相。
来源:快乐育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