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在刷手机的时候 突然被一个画面定住?镜头里是个戴眼镜的男人,穿着熨帖的深灰西装 坐在一张老榆木书桌前 声音不紧不慢地念着:“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他叫沈巍,原本是单位里的科员,后来辞职了 开始在网上讲《大学》《中庸》 没想到一讲就火了。而另一边 有
你有没有在刷手机的时候 突然被一个画面定住?镜头里是个戴眼镜的男人,穿着熨帖的深灰西装 坐在一张老榆木书桌前 声音不紧不慢地念着:“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他叫沈巍,原本是单位里的科员,后来辞职了 开始在网上讲《大学》《中庸》 没想到一讲就火了。而另一边 有个叫晓晓的女孩 总是一身素雅汉服,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杭州春天西湖边刚开的玉兰。她会在直播里一边泡茶,一边读《楚辞》 偶尔还用吴语轻声吟一句“袅袅兮秋风”。两人一搭上线 平台直接炸了——**单场直播观看破两千万,带货的《诗经》译注本十分钟卖空十万册** 连小区门口修电动车的老王都说:“现在年轻人不刷跳舞的了 改看‘读书人’了?”
这事儿一开始 谁都没当真。可慢慢地 朋友圈开始变样。以前晒奶茶、晒猫的,现在都转发沈巍解读“格物致知”的片段,配文写着“醍醐灌顶”。公司茶水间里,两个实习生低声讨论:“你说他真的把十三经都背下来了吗?”另一个咬着吸管说:“我不信,但我愿意信。”这话听着玄,可细想又挺真实——我们不是非得懂《尚书》,只是太久了,没人再这么认真地说话。在这个张口就是“绝绝子”、闭口“emo”的年头 有人愿意一字一句讲“修身齐家”,哪怕只是演的,也让人心里一静。
可人红了,眼睛就多了。第三周,有个网名叫“字字有来历”的用户发了篇长帖 拿古籍影印本一条条对 指出沈巍讲《尧典》时把“协和万邦”解释成“古代联合国” 其实原文压根没这层意思。帖子底下立刻吵翻了天。有人说:“人家又不是教授 图个乐呵不行吗?”也有人回:“那要是孩子拿这个去考试 写错了谁负责?”更麻烦的是,有好事者翻出晓晓五年前的照片 那时她还在拍商业写真 旗袍开衩到大腿根,文案却是“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评论区立马炸锅:“这是拿诗词当遮羞布吧?”“一边卖情怀 一边炒人设,玩得挺溜。”
团队反应倒是快。第二天晚上,沈巍坐在镜头前 摘了眼镜擦了擦 声音有点哑:“我确实不是中文系出身 很多东西是自己啃的,有错欢迎大家指正。”晓晓眼眶红红的,说她小时候在绍兴外婆家长大,听老人讲《牡丹亭》 才爱上这些文字,“我不是学者 我只是不想让它们被忘记。”这话一出,弹幕全成了“破防了”“姐姐别哭”。那一晚,直播间人数冲到两千八百万 销售额直接飙过五千万。有人说这是危机公关,可也有人觉得 那一刻 他们好像真的动了情。
但热闹背后,有些事悄悄变了。你发现没?那些被他们推荐的书,很多人买了却没拆封。小红书上有姑娘晒订单截图 配文“跟晓晓同款书单已入”,可两个月后更新说:“翻了三页 睡着了。”更有意思的是数据——某平台内部流出的信息显示,这类视频的**分享率越来越高 收藏率却一直在掉**。大家愿意转发,是因为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配上夜景滤镜,发朋友圈特别有格调;但真要坐下来读 又总觉得太远、太沉。
其实想想 沈巍和晓晓卖的 从来都不是知识本身。他们卖的是一种想象:一个你能成为的人——懂诗书、有气质、谈吐温柔 在酒局上别人喊“再来一个”的时候,你却能淡淡地说一句“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这种感觉太诱人了,尤其是在加班到凌晨、挤地铁像沙丁鱼罐头的日常里。所以哪怕明知道有些讲解不够严谨 大家还是选择按下“关注”。毕竟 谁不想在疲惫生活里 偷一会儿“风雅”的梦?
听说他们的新系列马上要上线 名字叫“诸子百家恋爱观” 预告片里沈巍捧着竹简说:“墨子说兼爱 其实就是双向奔赴。”弹幕已经飘满“救命 好想谈恋爱”“我要把这段发给crush”。至于这算不算文化复兴,或者是不是流量骗局 或许早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 有人开始翻《诗经》,有人给孩子讲“关关雎鸠” 哪怕只是因为主播笑了一下。就像杭州巷子里那位卖桂花糕的老奶奶说的:“人嘛,总得信点什么 不然日子多没劲。”
来源:我就叫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