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传承:绕不开的顺位难题?千年传位规矩,终究败给了能扛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10:23 2

摘要:咱们聊起民企传承,尤其是像娃哈哈这种“国民级巨头”的接班事儿,总有人会嘀咕一句:“宗老爷子当初没儿子吗?为啥不让儿子上?”这话听着糙,但戳中了一个埋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根儿——几千年来,不管是皇帝选太子,还是掌柜传商号,“传位顺位”这事儿,好像早就有套默认的规矩,

咱们聊起民企传承,尤其是像娃哈哈这种“国民级巨头”的接班事儿,总有人会嘀咕一句:“宗老爷子当初没儿子吗?为啥不让儿子上?”这话听着糙,但戳中了一个埋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根儿——几千年来,不管是皇帝选太子,还是掌柜传商号,“传位顺位”这事儿,好像早就有套默认的规矩,不是想改就能改的。

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娃哈哈的继承顺位,到底是不是“打破了千年传统”?宗庆后选宗馥莉接班,是真的“不守规矩”,还是把老祖宗传位的“内核”给接住了?

先掰扯掰扯:中国人的“传位顺位”,到底是啥规矩?

要聊娃哈哈的传承,得先搞懂咱们老祖宗玩了几千年的“传位逻辑”。你别以为这事儿只跟皇帝有关,其实小到一个家庭分田地,大到一个商号传招牌,核心都差不多——总结起来就俩字:“稳”和“能”。

先说“稳”,这是老规矩的第一要务。为啥古代皇帝大多选“嫡长子”?不是说嫡长子一定最厉害,而是“嫡长”这个身份是“定死的”,谁都没法争。你想啊,如果皇帝今天看二儿子聪明传二儿子,明天看三儿子孝顺传三儿子,那皇子们不得打破头?家里的田地、商铺也一样,老掌柜要是没个明确的“顺位”,儿子们争家产能把铺子给拆了。所以老祖宗的“顺位”,先讲“血缘亲疏”,再讲“长幼有序”,本质是为了避免“内斗”,先把“稳定”攥在手里。

再讲“能”,这是藏在规矩背后的“硬要求”。别被“嫡长子继承制”骗了,真要是嫡长子是个傻子,老祖宗也不会硬传。比如清朝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表面是争太子位,其实是康熙看原来的太子不行,想从儿子里挑个“能扛事”的;再比如古代商号,老掌柜要是儿子不成器,宁愿传给侄子、女婿,也不会让败家子把家业败光。所以老规矩的“顺位”,从来不是“死的”——血缘是“敲门砖”,但能不能接住家业,最终看的还是“有没有本事”。

一句话总结:中国人的传位规矩,是“先讲规矩求稳,再看本事择能”,从来不是“只认血缘不认人”。这一点,到了今天的民企传承里,其实也没怎么变。

民企传承的“新困境”:千年规矩撞上“现代企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第一批民企老板们大多到了“交棒”的年纪。但你发现没?好多企业就栽在“传承”上,有的是老板非要传儿子,结果儿子把公司搞垮了;有的是老板想传外人,家里人不同意,闹得鸡飞狗跳。为啥?因为“千年传位规矩”,撞上了“现代企业”这个新东西。

现代企业跟古代商号不一样了。古代商号可能就卖个布、开个当铺,儿子跟着学几年就能上手;但现在的企业,要搞数字化、要做品牌升级、要跟国际市场竞争,不是“老子带儿子”就能搞定的。你看前些年有个做家电的老牌企业,老板硬把儿子推到董事长位置,结果儿子不懂市场,盲目扩张,没几年公司就濒临破产,最后还是老板出来“救火”——这就是典型的“只讲血缘顺位,不讲能力匹配”。

还有更头疼的,就是“顺位模糊”。有的老板觉得“我还年轻,传承的事儿不急”,没提前立规矩,结果突然出意外,家里人立马开始争权。有个做食品加工的企业,老板突发心梗去世,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没人知道老板想传谁,最后大儿子抢公章,二儿子拉经销商,女儿告到法院,不到半年,公司就被拆得七零八落——这就是没接住老祖宗“先讲规矩求稳”的内核。

所以你看,民企传承难,不是难在“要不要守千年规矩”,而是难在“怎么把老规矩的内核,装到现代企业的壳子里”。而娃哈哈的传承,恰恰是把这事儿给想明白了。

娃哈哈的“顺位”:宗庆后没选“默认项”,但选了“对的项”

咱们回到娃哈哈。很多人都好奇,宗庆后有没有儿子?公开信息里,宗庆后只有宗馥莉一个女儿。但就算退一步说,就算有儿子,宗庆后会不会传儿子?我觉得大概率也不会——因为宗庆后从一开始,就没把“血缘顺位”放在第一位,他更看重的是“谁能扛住娃哈哈”。

咱们先看看宗庆后对“传承”的态度。早几年采访里,他就说过:“不是说一定要传给女儿,谁有能力谁上。”这话听着简单,但其实是把老祖宗“看本事择能”的规矩,直接搬到了现代企业里。你想啊,娃哈哈不是小铺子,是年营收几百亿、有几万员工的企业,手里还攥着“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国民品牌。宗庆后心里比谁都清楚:要是把娃哈哈交给一个“没能力、不了解市场”的人,不管这人是儿子还是女儿,最终都是把自己一辈子的心血给毁了。

那宗馥莉是怎么“拿到顺位”的?不是靠“女儿”这个身份,是靠实打实的“战绩”。她刚进娃哈哈的时候,没直接当“大小姐”,而是从基层的进出口业务做起。那时候娃哈哈的出口业务做得一般,宗馥莉接手后,跑遍了欧洲、东南亚的市场,硬生生把出口额提了上去;后来她又负责品牌升级,知道年轻人不喜欢老派的营销,就搞“AD钙奶联名潮牌”“营养快线出低糖版”,让老品牌重新火了一把;再到后来推动数字化改革,把娃哈哈原来的传统经销商模式,改成了“线上线下结合”,解决了很多老员工都头疼的“渠道低效”问题。

这些事儿,宗庆后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娃哈哈到了该“改”的时候——原来靠大单品、靠传统渠道的模式,已经跟不上现在的市场了。而宗馥莉身上的“国际视野”“敢改革的狠劲”,正是娃哈哈需要的。所以你看,宗馥莉的“顺位”,不是宗庆后“让”给她的,是她自己“挣”来的。

还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宗庆后没让宗馥莉“一步到位”。从部门经理到副董事长,宗馥莉用了十几年时间,一步步熟悉娃哈哈的业务。这其实也是老祖宗的智慧——古代太子要先监国、先带兵,就是为了“练本事”;宗庆后让宗馥莉从基层做起,也是为了让她“吃透企业”,避免“空降领导”搞砸了局面。

不是打破千年规矩,是“升级”了规矩

现在再回头看开头的问题:娃哈哈的继承顺位,是不是打破了千年传统?我觉得不是打破,是“升级”。

老祖宗的传位规矩,核心是“求稳、择能”,目的是让家业能传下去;娃哈哈的传承,核心也是“求稳、择能”,目的是让企业能活下去、能发展。只不过老祖宗的“择能”,看的是“会不会管铺子、会不会算账”;而现在的“择能”,看的是“会不会做品牌、会不会搞数字化、会不会应对市场竞争”。

你再对比一下那些“传承失败”的企业,就知道娃哈哈的聪明之处了。有的企业老板,抱着“传子不传女”的老观念,不管儿子行不行,硬推上去,结果把企业搞垮了——这是没理解老规矩“择能”的内核,只守了“血缘顺位”的壳子;有的企业老板,想打破规矩传外人,却没提前跟家里人沟通,没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结果闹得内斗——这是没理解老规矩“求稳”的重要性,只讲“能力”不讲“规矩”。

而娃哈哈呢?既守住了“求稳”的底线——提前让宗馥莉熟悉业务,建立清晰的传承路径,避免内斗;又抓住了“择能”的核心——不看性别,只看能力,让宗馥莉用战绩证明自己。这种传承方式,既接了老祖宗的“地气”,又符合现代企业的“逻辑”,其实比单纯的“传子”或“传外人”,都要稳妥得多。

最后说句实在话:传承的本质,从来不是“守规矩”

,是“守家业”

聊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以后民企传承,是不是都该学娃哈哈?其实也不是。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企业适合传家人,有的企业适合传职业经理人。但不管怎么传,核心都离不开老祖宗的那两条规矩:“求稳”和“择能”。

对于老板来说,提前想清楚“谁能扛事”,提前建立传承机制,别等自己老了、病了才慌慌张张找接班人——这是“求稳”;别被“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旧观念绑住,谁有能力就给谁机会——这是“择能”。

对于接班人来说,别觉得“血缘就是顺位”,不管是老板的儿子还是女儿,都得从基层做起,用本事证明自己——这才是拿到“传承资格”的真正方式。

就像娃哈哈,宗庆后没打破千年传位规矩,他只是用现代企业的方式,把老规矩里最核心的东西给留住了。而这,或许就是娃哈哈能从校办工厂做到国民品牌,还能平稳传承的关键——不是靠“规矩”活着,是靠“懂规矩、用规矩”活着。

未来几年,还会有更多民企面临传承。希望这些企业都能像娃哈哈一样,别纠结于“要不要打破传统”,多想想“怎么用传统的智慧,解决现在的问题”。毕竟,传承的本质不是“守规矩”,是“守家业”——只要能让企业活下去、发展好,那就是最好的“传承顺位”。

来源:白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