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也曾幻想过,退休后回到那个炊烟袅袅的故乡,守着一个小院,种几畦青菜,养一只懒猫,在摇椅上晃过一个又一个午后……
刷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先别急着划走。
如果你也曾幻想过,退休后回到那个炊烟袅袅的故乡,守着一个小院,种几畦青菜,养一只懒猫,在摇椅上晃过一个又一个午后……
那么,请你一定花三分钟,听听我朋友的故事。(以下以第一人称叙述)
我叫老张,今年56岁,退休金6000,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个可以在城市里过得相当滋润的数字。可我心里,一直有个田园梦。
去年,我卖掉了城里那套小三居,带着半辈子的积蓄,雄心勃勃地回到了我魂牵梦绕的老家。
我以为,我逃离的是城市的喧嚣和钢筋水泥的冰冷,奔赴的是诗和远方。
可我万万没想到,我奔赴的,是一场“安静”的围剿。
第一记闷棍:那不是宁静,是与世隔绝
回村的第一个月,我确实爽。每天被鸟叫醒,空气里都是泥土和青草的香气。我兴致勃勃地翻地、播种,感觉自己成了土地的主人。
直到那天深夜,我突发心绞痛,胸口像被一块大石头死死压住,喘不过气。我哆嗦着手想打120,却发现手机信号只有一格,电话根本拨不出去。
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了恐惧。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
我靠着床头,硬生生熬到天亮,让邻居用三轮车把我颠簸了十几里地,才送到镇上的卫生所。医生说,再晚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在城里,我小区门口就是社区医院,救护车5分钟就能到。可在这里,生命,脆弱得像一根风中的稻草。
第二记闷棍:那不是人情,是孤独的回声
我总以为,农村有人情味,邻里之间知根知底,远比城里“对门不相识”要温暖。
可我忘了,我们都老了。
儿时的玩伴,要么早已搬走,要么忙于带孙子,根本没有时间陪我这个“外来户”喝茶聊天。村里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
白天,我还能侍弄我的菜园。可一到晚上,整个村子静得可怕,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窗外偶尔的犬吠。我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繁星,心里却空得发慌。
那种孤独,不是身边没人,而是心里没人说话。你一整天,可能都说不上一句完整的话。我甚至开始怀念楼下广场舞的“噪音”,至少那证明,我还活在热热闹闹的人间。
第三记闷棍:那不是生活,只是活着
在城里,我每周去老年大学学书法,和老伙计们下棋、钓鱼,日子排得满满当当。我以为这些只是消遣,直到失去它们,我才知道,那叫“盼头”。
在农村,日子被简化成了吃饭、睡觉、发呆。手机信号时好时坏,想看个新闻视频都得转半天。网线断了,要等好几天才有人来修。
我就像一座孤岛,精神世界一天天变得贫瘠。我养的鸡,我种的菜,它们不会跟我交流,无法填补我内心的空洞。
我才明白,一个人的晚年,不能只有鸡犬相闻,更要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活着,和有滋有味地活着,是两码事。
逃回城市,我才发现什么是真正的“诗和远方”
在老家待了整整97天,我打包了简单的行李,连夜“逃”回了城市。
当我重新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听着窗外车水马龙的声音,我第一次觉得,这曾经让我厌烦的喧嚣,竟是如此动听。它像城市的脉搏,充满生命力,告诉我,我还被这个世界需要。
我租了个小房子,离医院近,离公园也近。我重新报了老年大学的绘画班,每天和一群老朋友嘻嘻哈哈。
我不再羡慕农村的田园牧歌,因为我终于懂得:
真正的安稳,不是躲进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而是在一个有保障、有陪伴、有盼头的地方,找到内心的平静。
写下这个故事,不是要否定回乡养老。对于那些身体硬朗、内心丰盈、且有亲友陪伴的人来说,那或许是最好的归宿。
我只是想用我的亲身经历,给那些和我一样,一时冲动想“逃离”的朋友们提个醒:
在做决定前,先回去住上一两个月,别卖掉城里的房子。
去感受一下那里的医疗条件,去体验一下那里的夜晚,去问问自己,我真的能承受那份极致的“安静”吗?
我们拼了一辈子,不是为了晚年在孤独和不便中煎熬。愿我们都能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体面、从容、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来源:锦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