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红卫于1966年11月出生,江苏省淮安市人,是个高材生,1983年就考进南京大学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后来又去中山大学读了研究生,学的人口地理。这学历放在当时,绝对是顶尖水平,按说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走稳当路一点不难。
国庆中秋假期第三天,广东省纪委监委传来好消息,黄埔区政府原区长李红卫被通报“双开”,他究竟犯了什么错呢?
李红卫于1966年11月出生,江苏省淮安市人,是个高材生,1983年就考进南京大学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后来又去中山大学读了研究生,学的人口地理。这学历放在当时,绝对是顶尖水平,按说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走稳当路一点不难。
1990年李红卫研究生毕业,先去了广东阳江的城市规划局当工程师,干了三年就调去广州的城市规划局,还是当工程师。刚到广州没两年,1994年就升成副主任科员,再过两年又成了建设用地管理处的副处长,1999年直接当上这个处的处长。这提拔速度太快了,从普通工程师到处长,前后也就九年时间。一般人在机关里,熬个十年八年能到副科都算顺利,李红卫不到十年就坐到处长位置,要么是能力真的特别突出,要么就是背后有人脉或者机会把握的很好,他学的还是规划专业,那几年广州城市建设正热,刚好是用得上人的时候。
李红卫当处长期间,还没停下读书,1999年又去中山大学读博士,学的人文地理学,后来还拿到了博士学位。2002年他从处长升成广州市规划局副局长,这时候他不光有基层工作经验,还有博士学历,按这个路子走,以后发展肯定差不了。更关键的是,2003年他还去同济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专门研究建筑和城市规划,这履历越堆越“硬”,看起来就是冲着更高位置准备的。
2005年是李红卫工作的一个大转折点,他从市规划局副局长调去了广州开发区,当管委会副主任。广州开发区是经济重点区域,权力比普通的局委大不少,而且他去了没多久,就同时兼任萝岗区的职务,先是筹备组成员,后来直接当萝岗区的副区长,没过多久又升成常务副区长。从这时候开始,李红卫手里管的不再是单纯的规划业务,而是直接涉及区域的经济、建设、行政事务,权力范围扩大了很多。要知道,开发区和新区的建设,涉及大量的土地出让、项目审批,这些都是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他之前在规划局管过建设用地,现在到开发区管全面工作,等于把“规划”和“落地”的权力都沾到了,这里面的操作空间可不小。
2011年李红卫又升了,成了萝岗区的代理区长,后来转成正式区长,同时还兼着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办公室主任。中新知识城是当时广州的重点项目,投入大、关注度高,李红卫能当这个建设办主任,说明他在市里确实受重视。他在萝岗区当区长当了四年,2015年萝岗区和黄埔区合并,他又转任黄埔区区长,还兼着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常务副主任比普通副主任权力大得多,基本就是主持日常工作,这时候他手里的权力已经到了区里的“二把手”甚至实际操盘手的级别。
2016年,李红卫从区长位置调去市政府当副秘书长,还是正局级。很多人可能觉得,从区长调去当副秘书长是“退了一步”,但实际上市政府副秘书长能接触到更高层级的决策,而且他是正局级的副秘书长,比普通的副秘书长权重更大。不过也有一种可能,他在开发区、区里待了十多年,手上管了太多建设、土地的事,调去市里或许是岗位调整,但也不排除是为了脱离之前的工作环境,那几年他负责的区域,土地出让、项目审批密集,要是真有问题,调岗也可能是想“避避风头”。
也就是在2015年到2018年这段时间,通报显示,有个私营企业主每年给他办生日宴,每次都送钱送礼,四年下来一共收了8万块现金,还有爱马仕的领带、围巾、钱包这些高档玩意儿。这些东西看着不算特别多,但关键是时间点,正好是他当区长、管着项目审批的时候。企业主凭什么平白无故给他办生日宴、送钱送奢侈品?
肯定不是单纯的"朋友情分",无非是想靠着他手里的权力,在拿地、上项目上能得到照顾。李红卫不可能不清楚这点,可他还是收了,说明这时候他早就把底线丢了,觉得办个生日宴、收点礼不算什么,没意识到这些"小恩小惠",早把他跟那些想钻空子的人绑在了一起。
其实李红卫收的那8万现金、爱马仕礼品,数额不算特别大,但最关键的是时间,正好是他当黄埔区区长、管着项目审批的时候。企业主不会平白给人过生日送礼,送的每一分钱、每一件东西,都盯着他手里的权力。他要是真把住了,哪怕推掉一次生日宴、拒收一次礼,也不会落到后来的地步。说到底,不是不懂规矩,是觉得“小打小闹”没人管,结果就栽在这点“侥幸”上。
看李红卫的履历,从博士到博士后,专业硬、岗位也抓得准,本来能靠本事干出正经成绩。可他偏把心思用在了“收人情”上,企业主给办生日宴,他就去;送钱送东西,他就收。这些事看着是“朋友往来”,实则是用权力换好处。他忘了,自己坐的位置、管的项目,从来不是个人谋私利的工具,一旦把权力和“人情”绑在一起,再硬的履历、再高的位置,最后都得塌。
有人可能觉得,李红卫调去市政府当副秘书长,是想“安全着陆”。可他没想过,2015到2018年收礼的事,早留下了痕迹——谁请的客、送了什么、在哪办的宴,这些都不是能随便抹掉的。不管换多少岗位、走多远,之前做过的事、收过的礼,早晚都得算清楚。这世上哪有什么“过去就过去了”,只要碰了不该碰的,早晚会被找回来。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