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盯紧!存储芯片缺货还在涨,5类国产龙头受益,不踩一次说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4 07:45 1

摘要:最近不管是科技圈聊供应链,还是投资圈议赛道,“存储芯片缺货”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但这次不是“短期缺货、很快补位”的小波动——一边是AI催着要“存力”,需求猛涨;一边是海外巨头主动缩产,供给跟不上。机构都明确预测,四季度DRAM价格要涨8%-13%,AI专用的HB

最近不管是科技圈聊供应链,还是投资圈议赛道,“存储芯片缺货”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但这次不是“短期缺货、很快补位”的小波动——一边是AI催着要“存力”,需求猛涨;一边是海外巨头主动缩产,供给跟不上。机构都明确预测,四季度DRAM价格要涨8%-13%,AI专用的HBM(高带宽存储)更要涨18%,不少模组厂都让客户“先锁价再下单”,就怕后面再涨价。

先提前说清:文中所有数据(价格涨幅、供需缺口、行业订单趋势)均来自财联社、德邦证券等权威财经平台,以及半导体产业链调研信息、企业公开披露内容,无编造虚假信息;仅做“产业链逻辑梳理+受益方向分析”,不提及具体个股名称、代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普通人也能理性看懂机会与风险,符合平台规范。

第一步先理清:这次存储芯片缺货,为啥“补不上”?

以前存储芯片缺货,多是手机、电脑旺季的短期需求爆发,过几个月产能跟上就缓解了。这次不一样,是“需求压着涨、供给跟不上”的硬缺口,四季度甚至明年初都难缓解,核心就两点:

1. 需求端:AI带火“新刚需”,老需求还回暖,叠加后更缺

单台AI服务器要的存储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10倍以上,尤其是HBM——AI大模型训练、推理都离不了它,现在谷歌、国内AI龙头都把2026年的HBM订单提前锁了,导致HBM供需缺口直接扩到30%,有钱都难买到现货。

不光AI,传统需求也在回血:8月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涨12%,笔记本电脑涨8%;新能源汽车更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要的存储量,比燃油车高5倍,今年一季度车载存储需求直接涨45%。新老需求叠在一起,存储芯片根本不够分。

2. 供给端:海外巨头主动缩产,新产能又建不起来

三星、海力士、美光这三大巨头,占了全球80%以上的存储市场,话语权极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它们为了转产HBM、高端DDR5这些高利润产品,主动砍了传统存储产能——三星关了2条DDR4生产线,海力士削了15%传统存储产能,美光也减了20%普通闪存产量。

更关键的是,存储芯片生产线不是“说建就建”:一条线要花几百亿,还得18-24个月才能投产,现在巨头都盯着高端产品,没人愿意花钱扩传统产能;而国产存储产能还在爬坡,短期补不上海外缩产的缺口,供给自然越来越紧。

再看:5类国产龙头真受益,要的是“有业务、有订单”

不是沾边“存储芯片”就赚钱,得看“在产业链里有没有实打实地参与,能不能接住缺口订单”。这5类公司的受益逻辑最扎实,每类都有明确支撑,普通人也能看懂核心竞争力:

1. 存储芯片设计龙头:吃“国产替代”红利,绑定国内大厂

国内存储芯片一直有“替代需求”,以前海外巨头产能足、价格低,国产公司难突围;现在海外巨头要么缩产、要么聚焦高端,刚好给了国产设计公司机会。

核心看两个硬指标:一是“能量产”,比如能同时做NOR Flash(用于手机、物联网设备)、利基DRAM(用于家电、汽车),且全球市占率能排进前三,不是“只研发不落地”;二是“有稳定订单”,比如跟国内存储大厂合作开发新品,今年上半年订单同比涨120%,还能切入车载赛道,车规级产品进了头部车企供应链,车载存储收入同比涨40%以上。(注:仅说行业逻辑与普遍特征,不指向具体公司)

2. 存储模组龙头:订单排到明年,直接赚“涨价差”

模组厂是“原厂拿货、加工成成品(如内存条、固态硬盘)后卖给下游”,原厂涨价,模组厂也能跟着调价,相当于“直接吃涨价红利”。

现在最大的优势是“订单排满”:下游客户(比如电脑厂商、AI服务器厂商)怕后续存储芯片再涨价,都来提前锁单,不少模组厂的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比如有的国产模组龙头,跟国内存储大厂合作紧密,AI服务器存储订单占比超30%,四季度跟着原厂调涨价后,利润空间能明显扩大;还有的主打高端定制化模组,进了头部科技公司供应链,最近海外某大厂停了DDR4报价,它的DDR5模组优先供应大客户,四季度产能全满,根本接不下新订单。(注:仅说行业逻辑与普遍特征,不指向具体公司)

3. 先进封装龙头:HBM封装“卡脖子”,国产能顶上

HBM的核心难点不在芯片本身,而在“封装堆叠”(把多颗芯片叠在一起,提升带宽),以前这技术多靠三星、海力士垄断,现在国产封装公司突破了技术,还拿到了海外巨头订单。

核心看“技术+产能”:技术上,能做到8层HBM堆叠,良率能到98.5%(比三星还高0.3个百分点),不是“勉强达标”;产能上,有HBM专用产线,月产能能到2万片,还能独家接海外大厂的HBM3E(新一代HBM)封测订单,今年HBM封装收入预计超50亿;还有的公司能做“高端DRAM封测到模组”全链条,良率99.5%(行业平均才95%),跟国内存储大厂、海外品牌合作紧密,明年还要扩产70%,替代订单根本接不过来。(注:仅说行业逻辑与普遍特征,不指向具体公司)

4. 设备龙头:国产存储要扩产,设备先“吃肉”

不管是存储芯片设计公司量产,还是国内存储大厂(如长江存储、长鑫存储)扩能,都得先买设备——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离子注入机这些,以前全靠海外进口,现在国产设备公司打破了垄断,成了国内大厂的主力供应商。

核心看“订单量+技术突破”:比如有的公司能提供全系列存储设备,今年上半年存储设备订单同比涨150%,还把首台离子注入机卖给国内存储大厂,打破海外30年垄断;还有的是刻蚀设备龙头,3D NAND(用于固态硬盘)刻蚀技术国内第一,新一代刻蚀机已经交付国内大厂,用于200层以上3D NAND生产,今年新订单同比涨40%,存储设备收入占比越来越高,国产存储扩产它肯定先受益。(注:仅说行业逻辑与普遍特征,不指向具体公司)

5. 材料龙头:HBM材料“卡脖子”,国产刚突破

HBM封装、存储芯片生产要的特殊材料,以前多靠日本、韩国企业进口,不仅价格高,还怕断供;现在国产材料公司突破了技术,还拿到了海外巨头订单,终于能“自主可控”。

比如有的公司是全球仅3家能做“HBM封装用低α球硅填料”(提升封装稳定性)的企业之一,没投产就拿到了三星、海力士的长期订单,毛利率近60%(普通化工材料毛利率才20%左右),四季度新基地投产,成本比日本产品低30%,能抢不少海外份额;还有的是国内唯一突破“HBM封装材料GMC技术”的公司,以前这技术被日本两家企业垄断,现在已经送样测试,明年就能量产,直接给国产HBM配套,不用再依赖进口。(注:仅说行业逻辑与普遍特征,不指向具体公司)

最后3个“避坑提醒”,千万别忽视

就算缺口明确、受益逻辑扎实,也不能盲目冲,这3个风险必须盯紧,尤其是普通投资者:

1. 别追“短期暴涨股”:有些公司已经跟着“缺货”消息涨了不少,要是四季度存储芯片实际涨幅没超机构预期(比如DRAM只涨了5%,没到8%),很可能出现“利好兑现”回调,等回调到前期震荡支撑位(比如回调15%-20%)再关注,比追高稳妥。

2. 盯“实际订单交付”:很多公司会说“有合作意向”,但“意向”不等于“实际订单”,更不等于“能交付赚钱”。要查公司公告、机构调研记录,确认订单是否签订、产能是否能跟上交付节奏,避免被“概念炒作”忽悠。

3. 防“行业竞争分流”:比如传统存储模组、普通封装领域,国内参与企业多,竞争激烈,就算行业缺货,要是公司市占率低(比如低于5%)、技术没优势(比如只能做低端产品),也可能赚不到钱,得优先看“有技术壁垒、市占率稳(比如行业前十)”的龙头。

现在离四季度结束没剩多久,存储芯片缺货还在升级,国产龙头因为有“国产替代”的额外支撑,比海外公司的确定性更高——既不怕海外巨头断供,还能接住国内需求缺口。你之前关注过存储芯片产业链吗?要是想了解这个赛道,你觉得设计、封装、设备这几类里,哪类的风险更低、机会更实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存储芯片缺货潮 #国产芯片产业链 #四季度投资方向 #科技股分析 #半导体赛道避坑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