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在某地看到一个门面:××××旗袍××分院。看着感觉有点怪怪的,当看了两侧的对联,更加感觉奇怪。上联是“精致的活着”,下联是“优雅的老去”。心想,旗袍真能有如此魔力?
旗袍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今天在某地看到一个门面:××××旗袍××分院。看着感觉有点怪怪的,当看了两侧的对联,更加感觉奇怪。上联是“精致的活着”,下联是“优雅的老去”。心想,旗袍真能有如此魔力?
谁都知道,旗袍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它产生于满清,兴盛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旗袍就销声匿迹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满清宫廷戏热络起来,随着影视媒体的传播,而进入了现代人的视野。
说穿了,旗袍这东西原本就是满清宫廷侍女的旗装。旗袍的“旗”就是旗人、八旗的“旗”,满满的都是充斥着满清色彩。民国时期并没有彻底满清没落文化的形象,他们把那满清的旗袍稍加改造,变成了上层贵妇人的时装,并上行下效。
满清时期,清廷对服装的管制约束是十分严格的。满汉的服装,即使同为朝廷大员,也有明显的不同。对普通老百姓,同样有严格的约束,不可以越界。汉族人的标准服饰的特点就是:厂字襟、蜈蚣扣、马尾辫,难看极了,就是奴才的样子,以服装束缚思想。旗人的服装就是贵族的样子,但也同样有等级的区分,也是不可以越界的。穿旗袍的,绝不是皇妃贵族,而是伺候人的侍女,女招待下九流之类。从旗袍束身、露半个屁股的形象就能够知道,穿旗袍的人是没有太高地位的。
然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后,有一些中国人仍然羡慕清廷贵族的奢靡生活,尤其是民国官员的贵妇们,她们羡慕清廷糜烂的生活,羡慕妓女,于是继承了旗袍,并且给旗袍很高的地位。这也决定了民国必败,奢侈糜烂,打牌跳舞,官场乌烟瘴气,民生凋敝,不败才怪。
在新中国,如果谁穿上一件旗袍,能被人笑话死,被指责死,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一个力争上游的世界,容不下那些污泥浊水。
然而有资料说,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典型代表,其演变贯穿近现代史,既承载文化符号又在影视与时尚领域焕发新生。”
这句话前半部分基本是错误的。旗袍绝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更不是典型代表,它比不了唐装汉服。尤其是它产生于不把汉族人当人的满清时期,在满清时期仅限于旗人中的女招待之类,民国的短暂自不用说,仅限于近现代。所以旗袍够不上传统,更不典型。
对于那种迈不开步,不便于走路,不便于生活,还露着半个屁股的旗袍,除了吹嘘清廷的影视剧、辫子戏,基本上很少有人穿。而且穿旗袍的人,基本都是去跳舞寻求异性刺激,再就是拉风揽客,正经人正经事,不会穿它。穿旗袍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追求风流韵事,正经人家的女人不会穿它。
所以,真的不理解穿旗袍还能“精致的活着”、“优雅的老去”。去看看公园里、马路边穿旗袍的那些老女人,他们活得是否精致?他们活得是否优雅?真是闹剧,恐怕是想做妓女也做不成了,心里犯急。她们心里有多么阴暗,天知道。
大约七八年前,我家楼下住着一位老大姐,当时已经70多岁了,她的体型酷似一个大号的压地滚子。她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并且乐于与人吵架,附近哪里有吵架的,都少不了她。她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每当她准备与人吵架的时候,她都要穿上那件旗袍,手提着下摆,露着半个屁股。但她每次吵架回来,都像落汤鸡一样。
七、八年过去了,她大概已经不在了,随着她的旗袍一起,不在了。
满清已经被推翻一百多年了,八旗已经不存在了,或许还有少量旗人的后裔,没想到时至今日,还有人这么大张旗鼓宣扬旗袍。
旗袍还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
来源:守得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