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收到消息!钢铁水泥铝厂要被“管起来”了,2025年开始动真格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5 09:40 2

摘要: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生态环境部干了件大事——一口气发了好几个政策文件,直接让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些高耗能行业的人都坐不住了。不光把这三个行业怎么分配“碳配额”的征求意见稿放了出来,还在半夜加了个班,发布了第五批CCER方法学。别觉得这是赶工期,其实这是咱们国家

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生态环境部干了件大事——一口气发了好几个政策文件,直接让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些高耗能行业的人都坐不住了。不光把这三个行业怎么分配“碳配额”的征求意见稿放了出来,还在半夜加了个班,发布了第五批CCER方法学。别觉得这是赶工期,其实这是咱们国家碳市场要“扩大版图”的信号,这些文件里藏着的,都是未来十年这些企业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

说到第五批CCER方法学,里面有些内容其实早有苗头,比如滨海岩沼、海草床的植被修复能算进碳减排,之前聊海洋经济的时候就有人猜“蓝碳”会进碳交易。但最让人意外的是“猪粪回收利用”也被加进去了——谁能想到,处理猪粪这事儿,居然也能让企业参与碳交易,多了条新路子!不过今天咱们重点说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三个“大块头”行业,它们加入碳市场,意味着之前只有发电行业单独参与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是四大重点行业一起被纳入管理的新阶段。

而且这次扩围不是临时决定的,是早就定好的“顶层设计”。还记得2023年8月,中办国办发过一个碳市场建设的文件,里面明明白白写着“2027年要让全国碳市场覆盖所有工业领域”,现在把这三个行业加进来,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走的“中间步骤”。从规则来看,也延续了电力行业的思路——慢慢来,先抓大企业,不搞突然袭击,这样既能避免行业一下子受不了,也能给后面更多高耗能行业加入留好空间。

对企业来说,最关心的肯定是2024年和2025年的配额分配不一样,这两年的差别,直接关系到企业在碳市场里能不能“站得住脚”。

先看2024年,完全就是“模拟练习”,规则放得特别松:企业能拿到的免费配额,跟自己实际核查出来的碳排放量一模一样。简单说,只要企业如实上报自己排了多少碳,就能拿到等额的配额,不用额外花钱买。生态环境部其实是想让大家先熟悉流程——比如怎么算碳排放、怎么领配额、怎么配合核查,先把这些弄明白,为2025年的“真刀真枪”做准备。对企业来讲,2024年就是“不花钱学经验”的好时候,趁这个机会把碳排放数据管理的活儿理顺了,后面才不会因为流程不熟吃亏。

可到了2025年,就真的要“动真格”了,想“躺着拿配额”根本不可能。除了少数特殊的水泥生产线,大部分企业的配额都要跟“碳排放效率”挂钩,谁做得好就奖励,谁做得差就惩罚,这个机制要正式落地了。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碳排放强度系数”,说通俗点:如果你的企业每生产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比行业平均水平低,那你就能拿到多余的配额,这些多余的配额还能拿到碳市场上卖掉换钱;但如果你的排放量比行业平均高,那不好意思,你得自己掏钱买够配额,不然没法完成清缴。简单讲,单位产出的碳排放越少,能赚的“碳钱”就越多。

为啥要搞这么个机制?其实是国家想用“市场的办法”逼着企业转型。通过碳价格的高低,让企业主动去管碳排放,愿意花钱搞那些能提高能效、替代原料燃料的绿色低碳技术。比如钢铁厂可以用短流程炼钢减少碳排放,水泥厂能用替代燃料降低能耗,铝厂可以用风能、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能源供电——以前搞这些改造是“花钱”,现在不一样了,只要能减少碳排放,多出来的配额就能卖钱,绿色低碳技术从“花钱的项”变成了“能赚钱的项”。

更重要的是,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三个行业只是开始。按照规划,未来两年里,有色建材、石化化工这些高耗能、高碳排放的行业,也会陆续进入碳市场。对这些行业的企业来说,接下来的两年不是“歇口气的时间”,而是决定企业能不能“长期活下去”的关键期——要是这两年不赶紧把碳管理的能力建起来,等自己行业被纳入的时候,很可能因为配额不够、技术跟不上,一下子就陷入被动。

那面对马上要来的“碳约束”,企业到底该怎么应对?有三个方向必须抓好:

第一个,先摸清自己的“家底”,把数据基础打牢。赶紧建一套完善的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从买原料、生产加工,到产品出厂,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都要记下来,保证每一笔数据都能查得到、能追溯。要知道,配额怎么分、能不能清缴,都得看核查的数据准不准。数据不准,不光可能拿不到足够的配额,还可能被监管部门处罚。现在开始搭数据体系,就像给未来的碳资产管理“打地基”,基础得稳。

第二个,提前布局技术,抢占减排的“先机”。主动去评估哪些绿色低碳技术值得投资,比如更新设备提高能效、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改造生产工艺减少碳排放。同时,也要提前规划减排项目,把产品的碳足迹管起来——现在“碳关税”这些政策越来越严,产品的碳足迹以后就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早一步做到低碳生产,以后在市场上就能多一分优势。

第三个,转变思路,把“碳资产”的价值用起来。别再想着“只要合规就行”,要主动去管理碳资产,把它纳入企业的核心经营活动里,最好建个专业的碳资产管理部门或者团队。这个团队不光要决定什么时候买配额、什么时候卖配额,还要做好风险防控和价值挖掘——比如碳价低的时候多买点,碳价高的时候把多余的卖掉,通过精准操作,让碳资产从“必须有的合规项”变成“能变现的资产”。对大公司来说,碳资产管理甚至可能成为新的赚钱点。

最后必须提醒一句,这次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碳配额分配方式的征求意见,截止时间是2025年10月13日。不管是机关单位、企业,还是个人,都能提意见和建议。对相关企业来说,这是个表达自己诉求、争取更合理政策环境的好机会,一定要抓住这个时间,积极反馈意见。

从之前只有发电行业“单打独斗”,到现在四大行业“一起参与”,咱们国家碳市场的扩大,不只是规模变大了,更说明减排机制越来越成熟了。对企业来说,碳约束不是“负担”,而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催化剂”——谁能在这轮变革里提前准备、主动行动,谁就能在未来的低碳经济里占得先机。毕竟,碳市场的规则已经明明白白放在那了,2025年的“实战”马上就要开始,留给企业准备的时间,是真的不多了。

来源:森之达工厂老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