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一白遮三丑”,从小到大,我们总能从长辈、朋友口中听到它,似乎白皙的肤色真的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俗话说“一白遮三丑”,从小到大,我们总能从长辈、朋友口中听到它,似乎白皙的肤色真的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但是,每每听到这句俗语时,你有没有好奇过,这句话里的“三丑”到底是哪三种丑?是具体的外貌缺陷,还是另有深意?
要搞懂“三丑”,得先从这句话的源头说起。“一白遮三丑”并不是近现代的网络流行用语,而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
古人对肤色的重视,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便是对白皙肌肤的经典赞美。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绝大多数人需要从事农业劳动,长期暴露在阳光下,肤色自然偏黑。
而贵族阶层无需劳作,足不出户,肤色便能保持白皙。久而久之,“白”就与“富贵”“优雅”联系在一起,成为审美的重要标准。
“一白遮三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句话在本质上,是古人对肤色与整体美感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
很多人以为“三丑”是具体的三种外貌问题,比如眼睛小、鼻子塌、嘴巴大等,但实际上,这里的“三”是一个虚数。
这个虚数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表示“多”的意思,就像“举一反三”“三生万物”一样,“三丑”指的是各种外貌上的缺陷或不足。
不过,结合古人的审美语境,我们其实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三丑”所涵盖的范围——
面部轮廓与五官的不协调:比如脸型不对称、眼睛大小不一、鼻梁塌陷等,总之就是不对称、不协调。
这些问题在视觉上会给人一种不和谐的感觉,而白皙的肤色能够弱化这些细节的突兀感,让面部整体看起来更柔和。
皮肤本身的瑕疵:像色斑、痘痘、痘印、皱纹等。
古人没有现代的化妆品和护肤品,皮肤问题难以遮盖,而白皙的肤色本身就给人一种干净、整洁的印象,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这些皮肤瑕疵。
气质上的粗糙感:古人认为,肤色暗沉会让人显得精神萎靡、气质粗糙。
而白皙的肤色则能提升人的整体气质,让人看起来更温婉、雅致。这种气质上的“丑”,也能被“白”所遮盖。
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也在不断进步。“一白遮三丑”的说法虽然流传至今,但我们需要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它。
首先,肤色只是美的一个维度。古铜色、小麦色肌肤也被视为健康、活力的象征。我们对“美”的定义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肤色标准。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美是多元的,它包括五官、身材、气质、学识、性格等多个方面,单一的肤色标准并不能定义一个人的美。
“一白遮三丑”是古人留下的审美经验,但它不应成为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枷锁。美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白皙的肤色,还是健康的深色皮肤,只要我们保持自信,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就能展现出最真实、最动人的美。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