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被闹钟惊醒后浑身乏力,久坐办公后颈肩僵硬如灌铅,傍晚明明无体力消耗却莫名烦躁,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 这些看似平常的 “小不适”,正悄然将现代人拖入亚健康的漩涡。《2024 中国居民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 76% 的职场人群、68%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
作者|白杨
清晨被闹钟惊醒后浑身乏力,久坐办公后颈肩僵硬如灌铅,傍晚明明无体力消耗却莫名烦躁,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 这些看似平常的 “小不适”,正悄然将现代人拖入亚健康的漩涡。《2024 中国居民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 76% 的职场人群、68%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问题,表现为疲劳乏力、睡眠紊乱、情绪波动、免疫力下降等症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 “上工治未病” 的养生理念,强调通过顺应自然、调和身心预防疾病。如今,我们不妨重拾传统智慧,从作息、饮食、经络、情志等方面,培养简单易行的居家养生习惯,逐步破解亚健康困局。
一、溯源:现代人亚健康的传统视角解读
亚健康并非现代 “专属病”,传统中医将其归为 “未病” 范畴,认为其根源在于违背了 “天人相应” 的自然规律与 “阴阳平衡” 的生命法则。从生活场景切入,可清晰看到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养生理念的冲突,正是亚健康滋生的土壤。
(一)作息失序:打乱 “子午流注” 的气血节律
中医 “子午流注” 理论认为,人体经络气血随昼夜交替呈周期性运转: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需深睡以养胆气;丑时(1:00-3:00)肝经当令,是肝脏排毒修复的关键期;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需短暂休息以养心阴。但现代人常因加班、刷手机熬夜至凌晨,子时不睡、午时过劳,直接导致肝胆排毒受阻、心阴耗损。长期如此,便会出现晨起口苦、眼睛干涩、心悸失眠等症状,这正是气血节律紊乱发出的亚健康信号。
(二)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后天之本”
《黄帝内经》强调 “食饮有节,五味调和”,而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早餐匆匆应付甚至不吃,午餐依赖高油高盐的外卖,晚餐暴饮暴食后久坐不动,睡前还频繁摄入奶茶、烧烤等辛辣甜腻食物。中医认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长期饮食不规律、五味失衡,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 过食油腻易生痰湿,出现身体沉重、舌苔厚腻;过量甜食损伤脾阴,引发腹胀便溏;辛辣刺激则耗伤胃阴,导致胃痛反酸。脾胃虚弱又会进一步导致气血不足,加重疲劳乏力、免疫力下降等亚健康问题。
(三)久坐少动:阻滞 “经络气血运行”
“气血不通则痛,经络不通则病”,传统养生历来重视 “动则生阳”。但现代职场人群日均久坐时长超 8 小时,青少年也常因刷题、玩游戏长时间伏案,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受阻:颈肩腰背长期保持同一姿势,易使督脉、膀胱经气血瘀滞,引发颈肩酸痛、腰酸背痛;下肢缺乏活动则导致静脉回流不畅,出现腿部水肿、手脚冰凉。气血阻滞还会影响脏腑功能,比如肝郁气滞者易出现情绪抑郁、胸闷胁胀,这些都是亚健康向疾病转化的预警。
(四)情志失调:耗损 “五脏精气”
中医有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的情志致病理论,而现代人长期处于职场竞争、学业压力、社交焦虑中,情志波动剧烈且难以疏解:工作失误时过度自责(思伤脾),业绩压力下频繁焦虑(忧伤肺),人际关系矛盾中易动怒(怒伤肝)。长期情志失调会耗损五脏精气,比如肝郁日久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头晕头痛、月经不调;思虑过度则伤脾,引发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形成 “情志不畅 — 亚健康 — 情志更差” 的恶性循环。
二、践行:融入传统智慧的居家养生习惯
破解亚健康无需复杂的设备或专业技能,只需将传统养生理念融入日常居家生活,从作息、饮食、经络、情志四个维度,培养简单易坚持的习惯,即可逐步调和身心。
(一)顺时作息:跟着 “子午流注” 睡好 “养生觉”
遵循 “子午流注” 规律调整作息,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养生方法,无需额外花费时间,只需做好 “两个关键时间点”:
子时深睡(23:00-1:00):提前 1 小时启动 “睡前仪式”,比如关闭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0 分钟(可加少许艾叶或生姜,温通经络)、喝半杯温牛奶(补充色氨酸助眠)。若暂时难以入睡,可闭目默念 “呼吸诀”:吸气时想 “静”,呼气时想 “松”,逐步放松身心,养成 23 点前入睡的习惯,让胆经、肝经得以正常运转。
午时小憩(11:00-13:00):午餐后不要立刻伏案工作,可在沙发或靠椅上闭目休息 15-30 分钟(不宜平躺睡熟,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若条件允许,可按压手腕内侧的内关穴(腕横纹上 2 寸,两筋之间),有助于清心安神,缓解午时的疲劳感,让心经得到滋养。
坚持 1-2 个月后,多数人会明显感觉晨起精力充沛、眼睛干涩缓解,这正是气血节律回归正轨的表现。
(二)食养脾胃:用 “家常食材” 做 “养生餐”
传统食疗讲究 “药食同源”,无需昂贵补品,用厨房常见食材即可调理脾胃、改善亚健康,关键在 “三餐有别、对症选食”:
早餐养阳:温软易消化:中医认为 “晨起胃气弱”,早餐宜吃温性、软烂的食物,比如小米粥(健脾和胃)、南瓜山药粥(补脾胃、益肺气)、水煮蛋(补充气血),搭配少量蒸红薯或玉米(补充膳食纤维)。避免空腹喝冰牛奶、吃油条等油腻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胃气。
午餐补气血:均衡搭配:遵循 “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 的原则,主食选择杂粮饭(大米 + 小米 + 红豆),蛋白质选清蒸鱼(补肝肾、益气血)、鸡胸肉(健脾胃)或豆腐(健脾利湿),蔬菜以深色绿叶菜(菠菜、西兰花)为主,烹饪方式以蒸、煮、快炒为主,少放辣椒、花椒等辛辣调料。
晚餐清淡:七分饱即可:晚餐宜在睡前 3 小时完成,以 “清淡、易消化” 为核心,比如蔬菜豆腐汤、虾仁滑蛋、清炒时蔬,搭配少量杂粮粥。若脾胃虚弱、容易腹胀,可在粥中加 3-5 颗莲子(健脾安神)、2-3 片生姜(温胃散寒);若经常口干舌燥,可煮银耳百合羹(滋阴润燥),避免晚餐吃烧烤、火锅或过量肉类,减轻脾胃负担。
此外,可根据体质搭配 “食疗小方”:湿气重者晨起喝红豆薏米水(红豆 15g + 薏米 10g,薏米炒至微黄可去寒性);肝火旺者下午泡菊花茶(菊花 5g + 枸杞 3g,清肝明目);气血不足者睡前喝红枣桂圆茶(红枣 3 颗 + 桂圆 2 颗,补气血、安神),这些小方食材易寻、做法简单,长期饮用可改善亚健康症状。
(三)经络疏通:用 “随手动作” 做 “居家按摩”
无需专业按摩技巧,利用碎片化时间按压关键穴位、做简易经络操,即可疏通气血、缓解酸痛,尤其适合久坐人群:
办公间隙:3 分钟穴位按摩:久坐后可按压 3 个 “止痛穴” 缓解不适:①合谷穴(手背第 2 掌骨中点,靠近食指侧),按压 1 分钟,缓解颈肩疼痛、头痛;②足三里穴(膝盖下 3 寸,胫骨外侧 1 横指),按压 1-2 分钟,健脾和胃、缓解腹胀;③太冲穴(足背第 1、2 跖骨间,靠近大脚趾侧),按压 1 分钟,疏肝解郁、缓解情绪焦虑。按压时力度以 “酸胀感” 为宜,每天 2-3 次,可有效疏通经络。
睡前:5 分钟 “简易八段锦”:八段锦是传统养生功法,动作轻柔、适合居家练习,推荐 3 个核心动作:①“两手托天理三焦”: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上举过头顶,掌心向上,缓慢拉伸 30 秒,可疏通三焦经、缓解腰背酸痛;②“左右开弓似射雕”:左手前伸,右手拉弓状,左右交替各做 5 次,可舒展肩颈、畅通肺气;③“调理脾胃须单举”:左手向上举,右手下按,左右交替各做 5 次,可调理脾胃、改善腹胀。动作无需追求标准,以身体舒适、气血通畅为度。
晨起:2 分钟 “拍痧通络”:晨起后用空心掌轻拍手臂内侧(心经、肺经)、腿部外侧(胆经),每个部位拍 30 秒,力度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宜。拍痧可促进经络气血运行,改善手脚冰凉、疲劳乏力,尤其适合冬季练习。
这些经络调理动作无需固定时间,可在看电视、打电话时随手做,坚持 1 个月即可明显感觉颈肩酸痛缓解、身体轻盈度提升。
(四)情志调和:用 “传统方式” 做 “心灵放松”
传统养生强调 “形神共养”,情绪调和是改善亚健康的关键,推荐 3 种简单的居家情志调节方法:
静心冥想:10 分钟 “呼吸守神”:每晚睡前坐在沙发上,闭目、自然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 “丹田”(肚脐下 3 寸),若思绪飘走,轻轻拉回关注呼吸,不评判、不纠结。这种方法源自传统 “静坐养神”,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缓解焦虑情绪,坚持 1 周即可改善失眠多梦。
听曲疏肝:睡前听 “古琴曲”:中医认为 “肝喜条达恶抑郁”,古琴曲节奏舒缓、音调平和,可疏肝解郁。推荐睡前听《流水》《平沙落雁》等曲目,音量调至 “似闻非闻”,让旋律带动情绪放松,尤其适合压力大、易烦躁的人群,可替代刷手机的习惯,减少情绪内耗。
书写养心:晨起写 “情绪日记”: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晨起花 5 分钟写下当天的心情、担忧或期待,比如 “今天担心工作汇报,希望能顺利完成”“期待晚上和家人一起吃饭”。这种方式源自传统 “修身日记”,可梳理杂乱思绪、释放心理压力,避免情志郁积损伤五脏,尤其适合青少年和职场人群。
三、适配:传统智慧的现代 “灵活调整”
传统养生并非要完全复刻古人生活,而是要结合现代节奏灵活适配,让习惯更容易坚持:
熬夜补救:若因工作不得不熬夜至凌晨,次日午时可延长小憩至 40 分钟,同时煮桂圆红枣茶补气血,避免空腹喝咖啡、浓茶刺激肠胃;晚餐多吃菠菜、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 A 的食物,帮助肝脏修复。
外卖选择:若无法自己做饭,点外卖时优先选 “蒸、煮、炖” 类菜品,比如清蒸鱼、蔬菜豆腐汤,避免麻辣香锅、炸鸡等油腻食物;可自带一小罐 “健脾粉”(山药粉 + 茯苓粉),外卖米饭中加入 1-2 勺,弥补外卖营养不足。
出差适配:出差时携带便携艾灸贴(贴足三里、合谷穴),酒店中可做 “靠墙站立”(后背贴墙,双脚离墙 10cm,站立 5 分钟),替代经络操;睡前用酒店热水壶煮生姜水泡脚,缓解旅途疲劳。
亚健康的改善并非一蹴而就,传统智慧的核心也在于 “持之以恒”。不必追求复杂的养生方法,只需从 “按时睡子午觉”“早餐喝小米粥”“久坐按足三里” 这些简单习惯做起,让传统养生融入居家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正如《黄帝内经》所言 “道在于常”,当这些习惯成为自然,气血会逐步调和,经络会慢慢通畅,亚健康的疲惫与不适也会随之消散,最终实现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的健康状态。
来源:有事问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