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志凯老师已经杀疯了!要打小朋友屁股,高志凯线就要划到菲律宾!高志凯这个人,多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那年英国人手一抖画出来的麦克马洪线,高志凯索性自己造了个“高志凯线”,偏还真在网上火了起来,成了段子手们茶余饭后的调料包。
高志凯老师已经杀疯了!要打小朋友屁股,高志凯线就要划到菲律宾!高志凯这个人,多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那年英国人手一抖画出来的麦克马洪线,高志凯索性自己造了个“高志凯线”,偏还真在网上火了起来,成了段子手们茶余饭后的调料包。
你说这人吧,看起来一本正经,背地里心思花得比谁都细。英国人当年随手歪歪扭扭画线,他倒好,一出手就是“有历史出处的线”,叫人下不来台。之前有一次,跟印度那头的学者在节目上对线,人家一激动辩上半天,他冷不丁甩出一句:咱们边界要不就干脆以恒河作界,恒河以北都该归中国。这话说出来,不光大半个印度炸了锅,连外交部都险些得出来圆场。
你以为他胡说?还真不是。他一张口,文献条条有据,说什么王玄策当年借兵灭天竺,翻旧账都能翻回唐朝。你要较真,他立马搬出《旧唐书》冷冷一条——谁没点底气敢这么哔哔?最气人的是,这事儿他不是单说说,真能搅乱你心里那点安稳。你本觉得中印争议是边界线上那点事,他非要把恒河揪出来——这下子印度那头坐不住了,“大国尊严”“神圣河流”全拿上说,但这会儿已没什么底气,因为你说的还是自家历史。
至于台湾问题,高志凯又能给你翻出新花样,什么“西安事变2.0”都能提出来,叫台军自己去“兵谏”,把人一鼓作气扭个大转折。这招狠得很,外头人听着觉得狂,中间人则琢磨着他哪的话分量多一点,是玩笑还是真打算。
你得承认,高志凯的牌面挺足。一开口,不是套路,不是发言稿,常常戳痛点。前几年在英国下院那场,也是当着一屋子英国议员,毫不客气说,人家英国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是中国对手——这种话换谁也不敢台面上说。可偏偏他敢,还能说得一半人半信半疑,剩下一半人憋着脸红不吭声。按理说,这些话得外交部说出来才有分量,可你我都清楚,外交部哪能讲得这般直接?所以高志凯怎么都有点“说不尽的真话”,像是把堵在嗓子口的气,豁然放出来那样痛快。
但话又说回来,他真只是个大嘴么?真不是。有意思的是高志凯这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你看他上印度节目,突然就不提什么“高志凯线”了,反倒拍起印度肩膀,聊的是“抵抗强敌”“师法中国,百折不挠”。你还以为他要开怼,结果来了个反串鼓劲,连那号称“印度甲亢哥”的主持人,向来见谁怼谁,这次竟然大半时间竟一句都不插嘴。高志凯说得有来有去,那头主持人也顺着认同,场面一度温情脉脉。你看这种转圜,不是聪明,是太会察言观色。
所以说这人,张口就是“狠”,紧跟着转身就是“软”。平日看新闻咬文嚼字的人,估计也没在节目录制现场坐过。大部分时间,专家们念着稿子,言辞谨慎,小心翼翼。高志凯跟着念么?不念。他用的是一套滑不溜手的“街头辩法”,说出来大家一听都明白,戳进对方最薄的肋骨。做这一行的,最怕的就是对手听不懂你话。高志凯正好相反,生怕别人听不明白,非得大白话讲透了为止。
前阵子,他又跟菲律宾杠上。访问马尼拉,还是那调整侃侃的节奏,不过说着说着,把话头绕进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把美国和西班牙签的《美西条约》给挖出来。这个条约最核心一条,规定菲律宾西界就到东经118度。高志凯拿来拍在桌子上:这是你们认的线。这意思很明白:你菲方不是爱谈国际法么,不是动不动就喊美西条约么,那按条约,你碰不到黄岩岛,没病瞎争什么?
有意思就有意思在这儿,这118度线,划出来是把菲律宾主岛圈了个边。黄岩岛落在外面,你要是硬说它是菲律宾的,那就等于自己先否了条约,自拆台脚。这叫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面子里子统统给你挂天平上。高志凯哪知不“讲理”?讲理讲不通的时候,谁还真坐那三天三夜磨边界?不如摊牌,你要玩条约,我就按条约来;你不要条约,那什么都能不认——看看谁心脏大。
其实看久了国际舞台上的嘴仗,你才能懂人情世故。有些事,不是讲理能解决的。别看节目上一板一眼,其实台下绕的弯比你家猫走得还复杂。学者、智库、民间发言人,这仨身份倒来倒去。外交部讲的是全局、长远、彼此都能下台,高志凯嘛,能讲给外行人一听,直接爽快。外媒一吵,他往往一针见血,能让对方噎得说不出话来。
抛开这些风风火火,你要说高志凯究竟想什么?有时候我自己也拿捏不准。他到底是想当“民族舆论大杀器”?还是只是喜欢舞台上的掌声、对线时的快感?还是,他其实比咱们想象的都更通透,知道什么时候把戏演到七分,什么时候收手不说绝。你看他应对不同国家、不同场合,都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左手是铁拳,右手是橄榄枝。上一秒让你如鲠在喉,下一秒又能给你顺毛捋顺。
或许吧,这就是特殊时代里特立独行的人物,他做了很多人心里想做没办法做、敢想却不敢说的事。他说出来,世界就不得不听一听——不管接受不接受,反正消息已放出去了,后面怎么发酵,还真难说。只是历史舞台上永远不缺高志凯这样的人,也从不会只有一个“高志凯线”。他画的时候潇洒,但这条线能不能真的划下去、留多长时间,是不是明天就得被抹掉、被改写、被新的对手拿去做文章——谁说得清楚?
天底下嘴仗,终归还是人仗。也许哪天高志凯自己都不记得,他曾在哪里扔出过这一颗石子。但水面上的涟漪,总有人会记住,紧张、惊诧、佩服、不满,各种情绪都是历史本身的味道。至于那些线,是不是画得再长、再直,真能把山河分得那么清楚?谁知道呢?
来源:灵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