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3年的《笛仙》,这本小人书讲的是唐朝的乐师故事,画得细腻,情节也特别有味道,看着它,就忍不住想起八十年代时,大家对这类民间故事和老连环画有多痴迷。
1983年的《笛仙》,这本小人书讲的是唐朝的乐师故事,画得细腻,情节也特别有味道,看着它,就忍不住想起八十年代时,大家对这类民间故事和老连环画有多痴迷。
先好好说说这本连环画里的故事,背景在唐朝,主角是当时最有名的吹笛手李谟。
李谟吹笛技艺天下第一,连唐玄宗都赏识他,还把扶余国进贡的玉笛赏赐给他,让他在梨园当教习,陪皇帝和杨贵妃赏花奏乐,名气大得很。
有一年,李谟因事从京城去了越州,当地的人早就听说他的大名,各种宴会都争相邀请他。
有十位新中的进士凑了钱,约在镜湖办了场盛会,请李谟去湖上吹笛,还说好每人带一位客人赴会。
其中有位刘生,临到晚上才想起没找客人,情急之下就拉了邻居独孤老丈同去。独孤老丈是个独居乡下的老人,穿得朴素,平时种菜、采药,看着就是个普通农夫,众人见了都不太在意。
等船划到湖心,李谟拿起笛子吹奏,第一声就引得满座安静,笛声吹起来后,连天上的云都散了,湖面起了微风,在场的人都夸这是 “钧天之乐”,只有独孤老丈一言不发。
李谟又吹了一曲更精妙的,众人更是惊叹,可独孤老丈还是没反应。有人打圆场说老丈不懂音乐,李谟却忍不住问他是不是看不起自己,还是个吹笛高手。
独孤老丈这才开口,说自己懂音乐,还让李谟吹一曲《凉州》。
李谟吹完,老丈直接指出他的笛声里有夷人的声调,猜他的老师是龟兹人,又说他在第十三叠时误吹成了《水调》。
李谟又惊又愧,赶紧下拜,说老丈真是神人, 他的老师确实是龟兹人,自己都没发现吹错了地方。
李谟把自己的笛子递给老丈,老丈说笛子太差,他又拿出皇帝赐的玉笛。老丈接过说这笛子吹到高潮会裂,李谟说不怕。
等老丈一吹,笛声高亢入云,湖里的鱼都跳了起来,山上的鸟也飞了过来,满座的人都被震住了。
吹到第十三叠,笛子果然裂了,没法吹完。李谟当场拜称他为 “笛仙”,众人也都服了。
第二天,李谟和进士们带着礼物去拜访独孤老丈,可只看到他的茅屋,人早就不见了,村里人进山找了好久也没找到。这本连环画就把这些情节画得明明白白,从李谟的得意,到众人的轻视,再到独孤老丈露手时的震撼,每一页都很有张力。
看着这本《笛仙》,我一下就想起了八十年代的日子。那时候民间故事特别受大家喜欢,尤其是这种有真实人物影子、带点传奇色彩的故事,不管是画成连环画,还是编成评书,大人小孩都爱读、爱听。
那时候家里没什么电子产品,小人书就是最好的消遣,像《笛仙》这样的,纸张虽然不算精致,可人物画得活灵活现,李谟的儒雅、独孤老丈的朴素又深藏不露,还有镜湖的景致,都透着股年代感。
小时候常和小伙伴凑在一块儿看这本连环画,看到独孤老丈指出李谟错误时,大家都跟着紧张;看到笛子裂开的那一页,又忍不住惊叹。
那时候觉得 “笛仙” 太神奇了,也羡慕这样的高手故事。那时候的民间故事都带着股实在的劲儿,不绕弯子,却藏着 “人外有人” 的道理,看着特别过瘾。
现在虽然能看的故事、影视剧越来越多,可再翻开这本 1983 年的《笛仙》,还是能找回当年那种纯粹的喜欢。
捧着这本老连环画,一边看李谟遇高人的故事,一边回忆小时候围着小人书的日子,感觉格外亲切。
这样的唐代民间故事、这样的老连环画,藏着太多人的童年回忆,看着它,好像找回了过去简单又热闹的时光,也让这个中秋多了份不一样的温暖。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