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是一年中秋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5 08:07 3

摘要: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中秋”这个节日,在古在今所代表的都是团团圆圆的意思。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中秋”这个节日,在古在今所代表的都是团团圆圆的意思。

中秋节与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它起源于先秦,普及于汉,定型于唐,老祖宗对天象很崇拜,是由上古时期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又称“祭月节”。

所以“中秋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

而“中秋”入词入诗文学意向所代表的都是“团团圆圆意”,民间有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寓意明显。

今天的我们对“中秋佳节”的那种思乡之情,由于网络的发达,所呈现的那种情感,没那么明显。

但在。古代那就不一样,因交通不发达,书信不通畅,思乡之情得不到及时反馈反。

那种积压在心底的情绪如脱缰的野马奔涌而出,于是文人笔下写“中秋节”的诗词应运而生。

最经典的中秋节诗莫过于诗仙李白写的《静夜思》不是这首诗的写的文字多华丽,辞澡多难懂。

恰恰相反,这首诗之所以经典,就在于他的通俗易懂,连小孩读了都能理解它背后的意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旅居扬州时,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作者喝了许多桂花酒,晚上的明光皎白如雪。

恍恍惚惚有种错觉,似撒在地上疑是白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人因交通极其不发达,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音信全无,一切都断了联系。

关于身边的亲人,家乡的一切,只存在脑海里,天大地大,能和家乡的亲人拥有共同链接的,或许只有天上的那一轮明月。

因此作者抬头望月,低头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在游子的心目中代表的从来不只是明月,更多的连接家乡的那同一片天。

《十五望月》 中庭地树白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唐朝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七言小诗,和李白的《静夜思》相同,讲的也是望月思乡。

《静夜思》写李白一个人的思乡,寄情小景小思,《十五望月》写一群人的思乡,寄情小景大思。

尤其是那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圆之夜,人们都抬头望月,诗人替大家发问,今日,月圆之时,究竟有多少人在赏月,有多少人在思念着远方的家乡。

中秋节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祭月,古人在中秋节这一日,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玩花灯,猜灯谜等一系列的赏玩活动,都是浓浓的亲情和盼望亲人相聚的缘由。

亦如苏轼思念弟弟子由,填词一首寄相思《水调头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以月起兴,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有七年没有见面了,七年时光带不走思念。

亲情不在云里雾里,是在我的祝福里,尽管世间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