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人们在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的红砖墙下打卡“成都”二字、当研学的小学生围着经历沧桑的雷达天线好奇追问、当“唐宫夜宴”的歌舞在曾经的老厂房里响起——东郊记忆这片潮趣满满的文创园区,曾经藏着中国电子工业最“燃”的过往。
当人们在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的红砖墙下打卡“成都”二字、当研学的小学生围着经历沧桑的雷达天线好奇追问、当“唐宫夜宴”的歌舞在曾经的老厂房里响起——东郊记忆这片潮趣满满的文创园区,曾经藏着中国电子工业最“燃”的过往。
10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遗迹有奇迹》系列纪录片之《追光逐梦》深度聚焦东郊记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见证工业遗产的“追光”新生。
从“空中长城”到“潮流园区”
东郊记忆的前身是1958年诞生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代号“773”。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承载着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家卫国”的紧迫使命——彼时美国U-2高空侦察机凭借2.7万米的飞行高度,频繁闯入我国领空,而我国雷达探测上限仅8000米。
“必须造出能‘盯紧’U-2的雷达!”原红光军品厂厂长陶明章带领团队接下紧急任务:研发测高雷达的核心部件“电子示波管”,将无形电波转化为可见图像。最终经过努力,中国首支测高雷达电子示波管诞生,探测高度突破3万米!1962年9月,我军依靠这款雷达精准锁定一架U-2并一举击落。
陶明章至今能脱口而出关键部件型号“23SS34D”,这是红光人用热血铸就的“空中长城”。
雷达奇迹未歇,红光厂又扛起“让电视走进万家”的重任。1958年中国首台黑白电视机诞生,但核心显像管依赖进口。仅仅一年后,红光厂就成功试制出首支黑白显像管,后续又攻坚彩色显像管技术。
从此,十几户围坐看一台电视、调屋顶天线的场景,成为“70后”、“80后”的温暖记忆——中国电视产业的“荧幕之光”,从红光厂照亮千万家。
时光流转,随着产业变革,红砖厂房沉默在岁月里。
这些刻着“科技报国”印记的遗迹,不该被尘土掩埋。2009年,园区转型启动,确立核心原则——“不破坏历史,不辜负记忆,更要让老厂房活起来”。
园区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让工业记忆以可触可感的方式留存:三层红砖墙完整保留原貌,墙面斑驳的纹理间藏着岁月痕迹,如今已成为千万游客打卡的城市地标;843雷达天线矗立在园区核心区,1958年出厂的摇臂钻床陈列在展示区,这些工业遗存不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研学课堂上的“活教材”。
老厂房的“追光”现在时
如今,东郊记忆园区已构建起多元业态生态圈,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引入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吸引爱好者聚集;设置国潮市集,汇集手作、文创、美食等摊位,成为周末休闲热门地;年均举办超1100场文化活动,从小众乐队首演、亲子研学手工课,到非遗传承人技艺展示,覆盖全年龄段客群。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郊记忆园区已接待游客近920万人次(日均超5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外地游客占比超五成,年轻群体占比超八成。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约1200场次,整体营收突破9亿元。截至国庆中秋假期前两日,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
10月3日22时46分,《遗迹有奇迹》之《追光逐梦》已如期播出。老厂房红砖墙下,陶明章抚摸雷达天线的瞬间,与年轻人在潮流市集里欢笑的鲜活场景交织出现,更让观众读懂:所谓“奇迹”,不过是一代代人接过“追光”的接力棒,从未停止脚步。
片中,园区所有方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成都传媒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母涛表示,“我们要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群众消费习惯的改变,努力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适应他们消费需求的文创园区,通过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作为国企应有的职责和担当,更是一种任重道远、上下求索的使命感。(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雅婷 受访单位供图)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