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播客是通勤路上的背景音,家务时的陪伴声。如今,它披上视频的外衣,成为需要“看”的内容。罗永浩与周鸿祎畅谈创业历程,陈鲁豫对话易立竞、陈奕迅等名人,这些长达三四小时的深度对话,却在B站收获了数百万的播放量。
两个话筒、几把椅子,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深度对话,正让B站用户投入单季259亿分钟的观看时间,同比增长超过270%。
曾经,播客是通勤路上的背景音,家务时的陪伴声。如今,它披上视频的外衣,成为需要“看”的内容。罗永浩与周鸿祎畅谈创业历程,陈鲁豫对话易立竞、陈奕迅等名人,这些长达三四小时的深度对话,却在B站收获了数百万的播放量。
一场由“听”到“看”的播客革命正在悄然发生。2025年一季度,B站视频播客用户规模已突破4000万,占该平台月活用户的10%。不仅B站,小红书、抖音精选等平台也纷纷加入战局,试图在这片新蓝海中分得一杯羹。
打开B站,你会发现一种新形态内容正悄然占领首页:视频播客。这些节目保留播客的深度对话特质,却增加了视觉元素,让观众不仅听到声音,还能看到主播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系列邀请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对谈,完整回顾25年创业历程,单期播放量近300万。陈鲁豫的慢谈系列则汇聚了窦文涛、陈奕迅等名人嘉宾,在社交媒体上激起不小水花。
各平台纷纷推出扶持计划。B站率先发布“视频播客出圈计划”,提供10亿级冷启动流量和AI辅助创作工具。小红书则发起“随时随地视频播客”活动,强调朋友聊天式的低门槛创作,将时长控制在15-20分钟。
这股风潮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第一季度,B站视频播客消费时长从69亿分钟猛增至259亿分钟,涨幅超过270%。这些数据在“运营、产品完全没介入”的自然状态下产生,揭示了用户对深度内容的真实需求。
视频播客的兴起,首先是用户对碎片化内容厌倦的体现。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坦言:“之前刷短视频比较多,但特别碎片化。视频播客信息量更大,观点更专业,能带来更多思考。”
高贵武教授指出,播客视频化本质是“需求适配”,行业通过调整内容形态,既服务希望观看的受众,也兼顾只想听声音的受众。
对平台而言,视频播客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抓手。文娱产业分析师张书乐认为,当前短视频内容日趋浮躁,娱乐化信息过载,部分受众开始渴望更有深度的视频内容。
B站对此感受明显。其独特的“黑听”文化(指用户不看画面只听声音的行为)使用户能自由选择消费形式,而弹幕文化和二创生态则形成竞争优势。一期三四个小时的节目,完整版放在B站,高光片段则被剪成1分钟短视频,分发至其他平台,形成“长短结合”的传播矩阵。
火爆背后,视频播客面临严峻挑战。制作成本成倍增加是首要难题。《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尝试将音频节目配上画面后发现,视频播客的人力与时间成本是纯音频的四五倍。
《给女孩的商业第一课》主播斯斯透露,其团队制作一期视频播客得花两周时间,而音频内容只需要两天。从拍摄器材、场地搭建到后期制作,对传统音频创作者都是新的负担。
更关键的是商业化困境。播客行业长期被调侃“天天喊破圈,年年是元年”。头部播客节目《不合时宜》拥有50多万粉丝,但一年净利润仅约13万元。
Statista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播客广告总收入仅33亿元,与国内千亿量级的短视频广告收入相比,相去甚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指出,不是所有播客都适合视频化。情感陪伴、助眠疗愈等类型主要依赖声音带来沉浸感,过多视觉元素反而会分散注意力。
面对挑战,技术赋能正在降低创作门槛。B站推出的AI创作工具“代号H”,支持文案和音频两种格式输入,能将千字内容视频制作时间压缩至6分钟内。这种技术辅助可能让更多音频创作者轻装上阵。
视频播客的商业模式也呈现多元化可能。B站已建立起广告、充电、直播打赏、礼物分成、带货等商业化渠道。对比纯音频播客,视频形态能通过画面直观传递品牌信息,提升商业转化效率。
海外市场的成功案例提供借鉴。美国“播客之王”Joe Rogan与Spotify签署新合约,获得2.5亿美元续约费。YouTube月播客活跃用户已突破10亿,证明视频播客的全球吸引力。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强调,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创作者都必须具备精准定位内容的能力,并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内容,“专业性要求会越来越高,这是对所有播客创作者的共同挑战。”
未来,视频播客可能不会完全取代音频播客。正如专家所言,音频播客有其不可替代的场景价值:通勤路上、运动期间、家务之中,人们更需要的是陪伴感而非视觉刺激。
技术的进步将不断降低视频化门槛,但内容的核心始终是深度、专业和真诚。无论媒介如何变化,能够触动人心的真实对话永远有市场。
来源:围炉笔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