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刚开始,麻药却失效:他们用刀割开我的身体,我却喊不出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07:40 2

摘要:夜深人静的手术室里,一场“噩梦级体验”正悄然上演。48岁的李先生因胆囊结石需要全麻手术,麻醉医生核查了流程,他自信地闭上眼,却没想到噩梦很快降临。刚一动刀,李先生突然感受到剧烈的疼痛,身体动弹不得,想喊却张不开嘴——周围人都以为他已经熟睡。

夜深人静的手术室里,一场“噩梦级体验”正悄然上演。48岁的李先生因胆囊结石需要全麻手术,麻醉医生核查了流程,他自信地闭上眼,却没想到噩梦很快降临。刚一动刀,李先生突然感受到剧烈的疼痛,身体动弹不得,想喊却张不开嘴——周围人都以为他已经熟睡。

这样的情形,不是电影,而是真实生活中极少发生、却极其令人后怕的“麻醉知晓”(Awareness under anesthesia)现象。很多人自以为上了“麻药”就是万无一失,一觉醒来就手术结束。然而,这样的“意外清醒”,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它的概率有多大?又该如何防范?真的有可能割开身体时你却清醒无力?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医学谜团的真相。

麻醉为什么会失败?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一针见效”

并不是所有的麻药都会如你期待那样顺利发挥作用。据《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年统计数据,全球每1-2万人接受全身麻醉,会有约0.1-0.2%的人发生不同程度的“术中知晓”事件。国内外权威数据显示,这个数字正在逐渐下降,但依然不能完全杜绝。医学专家解释,麻醉失效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药物代谢能力差异极大,有些人天生对某些麻药“不敏感”,如遗传性胆碱酯酶缺乏,导致肌松药代谢迟缓,身体虽然麻痹,但意识依然存在。

药物选择与剂量问题。部分特殊人群(肥胖、酗酒、长期服药者)对麻药的需求量更高,标准剂量可能难以让其完全失去知觉。北京协和医院回顾分析,肥胖患者“术中知晓”风险比普通人高2倍以上

手术紧急性。一些危重抢救手术,如严重创伤或产妇剖宫产,为确保生命安全,麻醉剂量需控制较低,有“让患者有一定知觉”的可能。

监护设备与流程疏漏。虽然如今监护仪器日渐普及,如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已能实时检测意识状态,但有时因设备故障、操作失误,也会出现风险。

医学界不断努力减少上述风险。英国麻醉学会2021年调查显示,近年来通过多模式麻醉管理与精准监测,术中知晓事件发生率已下降近40%。但正如医生所说,医学保驾护航的背后,总有极小的风险“窗口”。

“术中知晓”可能带来的痛苦远不止疼痛,还能留下心理阴影

对于经历过“术中知晓”的患者来说,那种身体无法动弹却感知到刀触、缝针、甚至被捆绑的绝望感,极易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按《英国麻醉学杂志》2017年公开报道,约60-70%的“术中知晓”患者,会持续出现噩梦、焦虑、对手术极度恐惧等心理障碍,少数甚至数年后仍无法释怀。

生理应激反应加强。手术时“知晓”状态下,患者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心率、血压突升,术后恢复缓慢。

术后情绪障碍高发。多项随访发现,经历过局部麻醉失败或术中知晓者,抑郁、焦虑比例为正常手术患者的2-3倍

手术配合度下降。“一次经历”往往让患者对后续医疗产生极大不信任,影响手术效果和远期健康。

一位65岁的杨阿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剖腹产经历,哪怕后来平安无事,“燥热的灯光、冰冷的刀片、无助的绝望”依然在每个寂静的夜晚“重放一遍”。这也提醒我们,“麻醉知晓”不仅仅是医学难题,更是需要重视的心理健康隐患

很多人以为麻醉失效遥不可及,只有“体质特殊”才会遇到。其实,科学防范从每一次手术前沟通和严密监控开始。要想规避术中知晓,专家建议术前、术中、术后都需把好以下几关。

充分沟通个人病史和用药情况。隐瞒长期服用的镇静类药物、抗抑郁剂、止痛药等,会严重干扰麻醉评估。建议如实填写术前麻醉评估表,对既往外科麻醉异常、有家族特殊反应史者重点告知。

严格术中监护,优选含“脑电监测”设备的手术室。就算你不是“特殊体质”,也要与麻醉医生确认是否有BIS等意识监测设备,可大大降低意外清醒风险。

特殊体质和高风险人群要求“个体化麻醉方案”。如患有遗传疾病、极度焦虑、严重肥胖、急性失血等高危因素,应提前预约学科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

手术期间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对于局部麻醉手术,务必保持与医护的沟通。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术中知晓,都能在医患及时沟通和二次评估下避免或迅速终止。

术后如有“清醒手术”的异常体验,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干预,避免心理创伤加重。

医学发展不断突破,全麻清醒的概率已大大降低。但“万分之一”的病例,对遇到它的人来说,就是全部。因此,“全身麻醉不是百分百保险”,正确认知和科学防护,是每个即将进手术室的人和家属都该做到的“小事”。

下一次进手术室,在紧张等待中,别忘了与麻醉医生好好聊聊自己身体的“小秘密”。谨慎一点,安全一点,是为了让每一次手术都从“安心睡去”到“平安醒来”。

具体健康问题仍需在正规专业医疗机构面诊咨询。上述建议可以大幅降低手术知晓风险,但实际效果会根据个体身体状况、手术条件等存在差异,任何异常请务必及时就医。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西医结合麻醉学进展(2021)》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质量控制标准》
《麻醉与镇痛机制综述》

《创伤麻醉与高危患者知晓风险分析》

《中国手术安全管理指南》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