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刷到长江存储的产线视频,里面一台印着"中国智造"的刻蚀机正在运转,负责人说"三年前这位置全是美国泛林的设备,现在咱们的机器占了一半"。更让人振奋的是,工信部刚出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率冲到28%,比去年整整提高11个百分点。但很
昨天刷到长江存储的产线视频,里面一台印着"中国智造"的刻蚀机正在运转,负责人说"三年前这位置全是美国泛林的设备,现在咱们的机器占了一半"。更让人振奋的是,工信部刚出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率冲到28%,比去年整整提高11个百分点。但很多人不知道,这背后不是只有中芯国际这些巨头在发力,有5家没上市的独角兽,在设备、材料、设计这些关键环节,悄悄把国外垄断的口子撕得越来越大。
可能有人觉得"国产替代"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你手机里的芯片、家里的智能电视、开车用的车规芯片,以前核心部件都得从国外买——日本信越的硅片说涨价就涨价,美国应用材料的设备坏了要等半个月来人修,就连封装用的键合丝都被美国公司垄断着。但现在不一样了,这5家独角兽在不同赛道"啃硬骨头",它们干的事,不光能让芯片成本降下来,更能让咱们的科技产业链不再看人脸色。今天就把这5家的"硬家底"扒透,看看国产替代到底有多实在。
先把这5家独角兽的赛道和突破说清楚,它们像五根"顶梁柱",扎在半导体产业链最容易被卡脖子的地方,每一家都有实打实的成绩,咱们按"产业链环节"一个个拆:
第一家是中微公司,专攻刻蚀机——这是芯片制造的"雕刻刀",要在晶圆上刻出几十亿个晶体管,精度得控制在纳米级,相当于在头发丝上刻清明上河图。以前全球70%的刻蚀机市场被美国泛林半导体垄断,7纳米以下的高端机型根本不卖给咱们,中芯国际2019年想买台14纳米刻蚀机,外企直接说"三年后再排期"。中微公司从2015年开始死磕,2022年终于推出14纳米刻蚀机,送进台积电南京厂测试,结果刻蚀均匀性比泛林的设备还高2%。2025年上半年,中微的刻蚀机卖了87台,国内市场份额升到25%,长江存储的产线里,每4台刻蚀机就有1台是中微的。更厉害的是,它们的5纳米刻蚀机已经进入验证阶段,再过一年就能量产,到时候就能跟泛林、东京电子在高端市场硬碰硬。
第二家是拓荆科技,做的是薄膜沉积设备(PECVD)——这设备是芯片的"盖房匠",要在晶圆上一层层沉积薄膜,没有它芯片就没法形成电路。以前全球90%的市场被美国应用材料、日本东京电子两家包了,一台设备卖1.2亿,还不包售后,坏了要等外企工程师飞过来,光差旅费就得花几十万。拓荆科技花了8年,从实验室样机做到量产,2023年推出28纳米PECVD设备,直接送进中芯国际产线,测试三个月后,产能利用率比进口设备还高5%。2025年上半年,拓荆卖了45台设备,国内市场份额18%,华虹半导体一条产线用了拓荆的设备后,一年多赚2个亿。现在它们的14纳米设备也通过了验证,明年就能批量供货,价格还比进口的便宜30%,这哪是替代?是真的抢外企的饭碗。
第三家是沪硅产业,干的是芯片"地基"——12英寸硅片。以前全球前五大硅片厂商全是国外的,日本信越、SUMCO两家就占了55%的份额,国内晶圆厂想要高纯度硅片,不仅得提前半年下单,还得接受"捆绑销售"(买硅片必须买它们的清洗服务)。沪硅产业2019年才推出第一片12英寸硅片,当时很多人说"肯定不如进口的",但它们死磕纯度,把硅片中的杂质含量降到每立方厘米1个以下(相当于在西湖里找一粒沙子)。2025年上半年,沪硅的12英寸硅片出货量突破150万片,国内市场份额摸到22%,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的产线里,每5片硅片就有1片是沪硅的。更关键的是,以前进口12英寸硅片每片卖120美元,现在沪硅的卖85美元,直接把行业价格拉下来了,国内晶圆厂一年能省几十亿采购成本。
第四家是安集科技,主攻抛光液——这是芯片制造的"抛光剂",晶圆要磨得像镜子一样平整,全靠抛光液。以前全球80%的抛光液市场被美国Cabot、日本Fujimi垄断,国内企业买抛光液,不仅价格高,还得按外企的配方用,想改一点都不行。安集科技花了6年研发,2021年推出自主配方的抛光液,送进中芯国际测试,结果抛光速率比Cabot的还快10%,表面粗糙度却更低。2025年上半年,安集的抛光液在国内市场份额升到28%,长江存储、华虹半导体都把它列为"核心供应商"。更厉害的是,它们的抛光液已经打进台积电的供应链,2024年给台积电送样后,今年开始小批量供货,这是国产抛光液第一次进入全球顶尖晶圆厂的产线。
第五家是寒武纪,做的是AI芯片设计——这是人工智能的"大脑",以前高端AI芯片全靠美国英伟达,一块A100芯片卖1万美元,还被限制出口。寒武纪2020年推出思元370芯片,算力达到英伟达A100的80%,价格却只要4000美元,一下子打开了国内市场。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的AI芯片出货量突破10万块,国内互联网企业、自动驾驶公司买了不少,百度、小鹏都用它的芯片做算法训练。虽然跟英伟达还有差距,但寒武纪已经在做思元590芯片,预计明年推出,算力能追上英伟达H100,到时候就能在高端AI芯片市场分一杯羹。
把这5家的突破捋完,其实能发现三个特别提气的规律,这才是国产替代真正的"底气":
第一个规律:不是"低端替代",是"同台竞技"。以前很多人觉得国产替代就是做外企不愿做的低端货,但这5家不一样——中微的刻蚀机对标泛林的14纳米机型,拓荆的PECVD设备跟应用材料的28纳米机型比精度,寒武纪的AI芯片追着英伟达的A100赶。它们一开始就瞄准"中高端市场",不是靠低价抢市场,是靠技术实力跟外企硬碰硬,这种替代才是真的有含金量。
第二个规律:"产学研"绑得紧,不是单打独斗。中微公司跟上海交大联合建了"刻蚀技术实验室",拓荆科技跟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研发薄膜沉积工艺,沪硅产业的硅片技术来自浙江大学的专利。这些独角兽不是自己闷头干,是拉着高校、科研院所一起攻关,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快速变成量产产品,这比外企"封闭研发"快多了。
第三个规律:跟着行业需求走,不是盲目研发。中芯国际扩产需要刻蚀机,中微就加速14纳米机型研发;长江存储做3D NAND需要抛光液,安集就针对性优化配方;国内AI企业缺芯片,寒武纪就聚焦AI芯片设计。它们的研发不是"拍脑袋",是跟着国内晶圆厂、科技企业的需求走,研发出来的产品马上就能用,这比外企"先研发再找市场"效率高太多。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独角兽能撑起国产替代吗?其实不用急着下结论,看看三年前的数据就知道——2022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率才7%,现在已经28%;三年前12英寸硅片全靠进口,现在沪硅能占22%的市场;三年前刻蚀机全是外企的,现在中微能卖87台。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步步啃出来的。就像中微公司创始人尹志尧说的:"半导体产业没有捷径,只要每年进步10%,十年就能追上国际顶尖水平。"
现在市场上有个误区,觉得国产替代"要么一步到位,要么就是失败",其实不是这样。拓荆的PECVD设备用了8年才量产,沪硅的硅片花了6年才通过验证,科技攻关本来就需要时间。这些独角兽的意义,不是一下子取代外企,而是打破垄断,让咱们有了"议价权"——以前外企说涨价就涨价,现在有了国产替代,它们不敢随便提价;以前外企说断供就断供,现在有了国产设备,晶圆厂不用再担心"卡脖子"。
你平时有没有留意过身边的"国产替代"产品?比如手机里的芯片、家里的智能设备。这5家独角兽里,你觉得中微的刻蚀机、拓荆的薄膜设备,哪一个对产业链更重要?或者你更看好寒武纪的AI芯片突破?不妨在评论区聊一聊,看看大家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我是季秋,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