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4日,谢娜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动态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不敢相信!我,谢娜,要主持央视中秋晚会啦!”短短数语,带着她标志性的活泼与惊喜,迅速在网络世界引发“海啸”,话题阅读量如火箭般蹿升,一举破亿。作为首位以“德阳女儿”
2025年10月4日,谢娜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动态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不敢相信!我,谢娜,要主持央视中秋晚会啦!”短短数语,带着她标志性的活泼与惊喜,迅速在网络世界引发“海啸”,话题阅读量如火箭般蹿升,一举破亿。作为首位以“德阳女儿”身份执掌央视秋晚的川籍主持人,她用这句带着浓郁川味儿的感慨,如同吹响的号角,宣告了自己职业生涯又一次令人瞩目的突破。
一、打破惯例:央视秋晚的“非典型”阵容革新
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选址四川德阳,这一决策本身就充满了创新与突破的意味。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晚会首次打破沿用多年的“四主持”模式,精心组建了任鲁豫、孟盛楠、鲁健、谢娜、侯佩岑五人主持团。其中,谢娜与侯佩岑的加入宛如两颗璀璨的新星,为这场传统盛会注入了别样的活力与惊喜——前者是芒果台当之无愧的“综艺一姐”,以活泼幽默的主持风格深入人心;后者因《乘风2025》翻红,展现出知性与魅力并存的独特气质。她们与央视传统主持风格的碰撞,就像是一场化学实验,让这场晚会还未正式拉开帷幕,就已充满了未知的期待与火爆的讨论。
导演组透露,选择谢娜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三重精心的考量。其一,她是德阳土生土长的“文化符号”,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熟悉,使她能够自然地将三星堆的神秘、蜀绣的精美等地域元素融入到主持之中,仿佛一位亲切的导游,带领观众领略德阳的独特魅力。其二,她近年来积极尝试转型,在《浪姐》的舞台上展现出了出色的控场能力,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证明了她不仅仅是一位只会搞笑的“综艺咖”,更有着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其三,她与任鲁豫早在十年前就曾同台合作,这份默契如同陈酿的美酒,足以支撑起大型晚会紧张而有序的节奏,让观众能够享受到一场流畅而精彩的主持盛宴。
二、归乡执麦:一场筹备三年的“情感实验”
“接到邀请时,我以为在做梦。”谢娜在探班视频中,眼中闪烁着惊喜与难以置信的光芒,真诚地坦言道。这场“归乡主持”的安排,实则是央视与德阳政府历经三年精心打磨的一场文化合作项目。作为中江挂面的“自发代言人”,谢娜在这次晚会中可谓是倾尽全力。她不仅在主持过程中巧妙地穿插德阳美食推荐,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仿佛能闻到中江挂面的香气,感受到德阳美食的独特魅力;更与川籍说唱歌手李斯丹妮携手合作,打造了原创节目《川蜀谣》。在这首歌曲中,他们将茶馆的悠闲、火锅的热辣、三星堆的神秘等元素巧妙地编入歌词,甚至还加入了德阳潮扇非遗技艺展示,让观众在动感的旋律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
录制当天,谢娜的父母坐在观众席第一排,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骄傲与期待,静静见证着女儿穿着温婉礼服、克制“哈哈哈”大笑的颠覆性表现。谢娜自己也笑着调侃道:“这次连‘呵呵呵’都要压着声音,怕破坏晚会氛围。”这种从“娱乐符号”到“文化使者”的转变,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她在舞台上展现出的从容与自信,让网友们纷纷戏称她为“熟人变淑女”,见证了她在不同角色之间的完美切换。
三、争议与成长:从“被嘲”到“被需要”的十年蜕变
谢娜的央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2019年,她主持《我要上春晚》时,由于即兴发挥过于活泼,被部分观众批评“不稳重”,一时间争议四起。2024年春晚后台,她与王冰冰、杨迪搭档,虽然获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但仍有质疑声认为她“难担大任”,认为她需要何炅在旁“把控节奏”,才能释放出真实的感染力。然而,谢娜并没有被这些争议打倒,而是将这些质疑化作了前进的动力。
业内曾普遍认为,谢娜只有在何炅的陪伴下,才能展现出最佳的主持状态。但这次秋晚,她却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令人意想不到的答卷。在直播专访中,当被问及“主持秋晚与综艺有何不同”时,她从容地回应道:“氛围完全不一样,但你会看到另一个我——同样的快乐,却更克制。”这种分寸感的把握,源于她近年来对自身形象的精心打磨。她放弃了以往夸张的造型,选择了端庄大方的礼服;控制了语言的跳跃,力求表达精准清晰;甚至将标志性的大笑改为轻笑,展现出了一种成熟与稳重的魅力。
四、文化破圈:一场“巴蜀美学”的全球输出盛宴
这场晚会不仅仅是一场主持秀,更是一次巴蜀文化的立体传播与全球输出。导演组透露,节目单中超过60%的内容与四川相关,可谓是精心策划的一场“巴蜀文化盛宴”。川剧变脸与全息投影巧妙结合,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展现出古蜀文化的科技新生,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川剧变脸的神奇魅力。乡村振兴环节通过德阳新农村的实景展示,呈现出“天府粮仓”的现代化图景,让观众看到了四川农村的新面貌和新发展。就连谢娜与侯佩岑的互动环节,也设计成了方言问答,自然地植入了四川话教学,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四川方言的独特韵味。
这种“文化植入”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海外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纷纷留言:“通过谢娜的介绍,我第一次知道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纵目’象征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这让我对古蜀文化充满了敬畏和好奇。”而国内观众则被她的“家乡情怀”所打动:“看她介绍中江挂面时眼睛发亮,那种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溢于言表,突然懂了什么叫‘文化自信’。”这场晚会就像是一座桥梁,将巴蜀文化传递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五、职业突破:44岁主持人的“二次生长”
对于44岁的谢娜而言,这场秋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次普通的主持机会。从被成龙批评“没脑子”到获央视认可,从《快本》解散后的迷茫到在《浪姐》中证明自己的控场能力,她用十年的时间,如同一位坚韧的攀登者,一步一个脚印地撕掉了“综艺咖”的标签。倪萍曾评价她:“有撑起一把伞的能力,也有收起一把伞的智慧。”如今,这把“伞”既遮住了过往的争议,也撑起了她新的职业天空。
10月6日中秋夜,当谢娜站在德阳三星堆博物馆前,用那带着浓郁乡音的四川话说出“月是故乡明”时,这场归乡主持已超越了个人突破的范畴,成为一次文化认同的集体共鸣。她就像一位文化使者,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将巴蜀文化传播到了千家万户。正如网友评论:“她让全国观众看到,快乐可以很有深度,综艺咖也能很有文化。”这场秋晚,将成为谢娜职业生涯中一座闪耀的里程碑,见证着她从“综艺咖”到“文化使者”的华丽蜕变。
来源:妍妍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