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颜真卿的旷世巨作《麻姑山仙坛记》在崇尚王书俊秀风格的唐朝无疑是一种叛逆,被诟病为粗鄙,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民众接受,然而时间不会辜负这样一件开创性作品,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还是征服了世人,成为古拙书风的经典。
颜真卿的旷世巨作《麻姑山仙坛记》在崇尚王书俊秀风格的唐朝无疑是一种叛逆,被诟病为粗鄙,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民众接受,然而时间不会辜负这样一件开创性作品,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还是征服了世人,成为古拙书风的经典。
《麻姑山仙坛记》的重要作用并非只是拓展了书法审美空间,而是改变了世人的价值观,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和影响力。
馆阁体的恭顺,八怪的张扬,书法从来不是简单的艺术,而是情感、思想的表达,他影响的也不仅仅是世人的审美观而是世界观。
当代书家的很多探索正在尝试突破传统的思想束缚,让艺术更为自由、开放,进而让思想也能自由驰骋。
书法自古就有一种精细化趋势,越写越规范、精致,这种趋势早已被潜移默化的接受,但是这也让书法陷入精细化的范式,束缚了书法的发展。
当代书家敏锐的察觉到这一弊端,开始尝试进行反向探索,沃兴华先生、曾翔先生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固有认知,赋予书法更为丰富的面貌。
他们的很多尝试都颠覆了人们对书法的传统认知,引发了激烈的审美讨论。讨论本身就具有很强大的积极作用,通过讨论人们拓展思维,提升认识。
沃兴华先生的作品常常打破传统的笔法与结体规律,在看似混乱的线条中寻找秩序,在破坏中重建书法的可能性;
曾翔先生则大胆地将绘画元素与书法结合,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语言。他们的尝试颠覆了人们对书法的传统认知,引发了激烈而有益的审美讨论。
这些探索的价值不在于是否立即可被广泛接受,而在于它们打破了单一的评价标准,解放了被束缚的创作思维。
挑战那种认为书法必须精致完美的固有观念,拓展书法艺术的边界。这些探索或许会引起争议,但正是这样的争议,促使人们认真思考书法的本质是什么?
《麻姑山仙坛记》从被诟病到被推崇的过程,正是社会审美观与价值观变迁的缩影。后世之所以能够逐渐接受并推崇这种风格,正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精神的载体。
当代书法界的各种探索与争议,实际上是一场关于思想自由的隐性斗争。当书法突破传统的束缚,它也在无形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那些看似怪诞、不合常规的书法作品,挑战的不仅是艺术的边界,更是思维的边界。它们迫使观者走出舒适区,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则与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悄然发生变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封闭走向开放。
书法艺术的未来,必然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发展中前行。否定传统,书法将失去根基;固守传统,书法将失去生命。真正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颜真卿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苏轼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提出了“我书意造本无法”的主张;今天的书家们也应当在深入理解传统精髓的前提下,勇敢地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表达方式。
书法如何影响人的审美观?它通过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结构的疏密、章法的开合,无声地塑造着人们对美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
当一幅书法作品从精致走向粗犷,从规范走向自由,它实际上在向观者传递一种信息:世界本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价值本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评判标准。
当人们被各种精致、标准化的视觉形象包围,书法的多元探索成为一种抵抗单一化的重要力量。它提醒人们:美是多元的,思想是自由的,世界是复杂的。
在今天这个亟需创新思维与多元视角的时代,书法的这种影响力显得尤为珍贵。当我们在书法中接纳不同的风格,我们在思想中也就能接纳不同的观点;当我们在书法中欣赏突破与创新,我们在生活中也就能拥抱变化与可能。
来源:七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