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波特兰的清晨,练习馆的灯亮得格外刺眼。训练第四天,杨瀚森的球鞋一下一下踩在木地板上,汗珠落下的声响被空调声吞没。他的背影和队友们混在一起,看不出“海外新秀”的标签。
在波特兰的清晨,练习馆的灯亮得格外刺眼。训练第四天,杨瀚森的球鞋一下一下踩在木地板上,汗珠落下的声响被空调声吞没。他的背影和队友们混在一起,看不出“海外新秀”的标签。
把结论先抛出来:他能在这里立足,但速度快不过学习曲线。技术层面没问题,节奏、身体反应和语言才是真正的拦路虎。
开拓者官方没有直播,只有零星照片。可照片足够说明问题——所有球员都扎着深蹲姿势做对抗练习,只有杨瀚森的膝盖角度稍高一点。细节决定成败,这里没有人提醒他“再低一点”,教练默认你该自己发现。
他私下形容CBA训练“在路边修车”,NBA则像“进了4S 店”。同样是换轮胎,一个用手扳,一个用气枪;差距不在动作,而在对误差的容忍度。
训练完,媒体问谁的身体素质最炸裂。杨瀚森开玩笑:“除了我,大家都能飞。”听起来自嘲,实则也写实。他在国内能横着走,这里却只是中等身材的大个子。
为了追上节奏,他给自己加了几条规定:队里说英语,翻译站边上;晚上回公寓看30 分钟美剧,只开英文字幕;见到队友必须打招呼,多尬聊三句。出错了就出错,脸红完接着说。
场下的社交也得补课。俄勒冈大学的林葳就在附近,平时互发定位,约着吃川菜。球员越聚越多,张博源、郇斯楠若真来报道,他得提前搜好几家能做锅包肉的餐馆。
教练比卢普斯评价他:“手感好,进攻懂怎么打;防守和卡位需要重新学。”这话不算批评,更像下达作业:一周内搞清楚怎样在0。8 秒内完成转体封堵,再加一次起跳抢板。
问题根源在过去太顺。CBA比赛里,大个子伸手就摘到篮板,卡不卡位差别不大;来这儿后,身边都是能弹到盒盖的前锋,你不提前顶一步,球根本不会落进怀里。
于是他被要求每天加练20 分钟抢板专项:先横移,后贴身,再起跳。练到第四天,大腿已经被膝盖保护带勒出红印,动作依旧生硬。但这是他必须穿过去的“防守隧道”。
解决方案也很直接。球队准备了三条“硬杠”:1。 对抗强度翻倍,练习赛只许他抢篮板、不给出手机会;2。 抢下十个篮板才能结束加练;3。 数据达不到,第二天循环。NBA用数字说话,没情面。
杨瀚森自己也在补作业。他开始和年轻内线交叉防守,用速度吃亏的方式逼自己找角度;他学会观察球一出手的旋转,提前半步挪位;他甚至要求视频分析师把自己漏掉篮板的片段剪成合集,睡前循环播放。
三天显然改不完多年习惯,但好消息是,他没有被节奏吓退,反而越练越兴奋。一个18 岁的中锋,肯承认差距、愿意自我拆台,这就足够让人期待:等到季前赛开打,也许他会给出不一样的答卷。
来源:我已看透你的心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