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8字,皇帝看后感慨:状元就他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5 06:29 1

摘要:光绪十九年的那个清晨还没亮,四川郫县大安街头巷里冒了雾。有人推门踱到街头,看见骆家那个瘦小孩子坐在门槛边背书。他家条件其实不怎么样,父母却铁了心砸锅卖牛供他念书。旁人嘴里总说,“穷人家的伢子懂事。”但在私塾先生跟前,他竟然能把章句随手倒背。私塾先生有一次出神地

光绪十九年的那个清晨还没亮,四川郫县大安街头巷里冒了雾。有人推门踱到街头,看见骆家那个瘦小孩子坐在门槛边背书。他家条件其实不怎么样,父母却铁了心砸锅卖牛供他念书。旁人嘴里总说,“穷人家的伢子懂事。”但在私塾先生跟前,他竟然能把章句随手倒背。私塾先生有一次出神地盯着他半个时辰,那会说:“去吧,终有一天你要考出大事!”家里没什么银钱,父亲只剩一头老黄牛,怀着不舍却也没得挑,牛卖了,书费有了,孩子的希望似乎都压在肩上。

有传说说四川学政张之洞,某次驻省考试时注意到骆成骧的文章,直夸这小子的笔法不同。其实真要细究,那年乡试他夺魁,被同乡吹得天上地下都知晓了。父亲瞧着孩子熬夜苦读,嘴角多少是带了点骄傲,他不常夸人,但那天他悄悄念了一句:“你,是咱们的盼头。”私塾里人不多,骆成骧半闭眼合着心念,每当背诵经文,总会低声自言自语,仿佛跟谁较劲。较起来,其实还是跟自己——想争那份前途。

乡试后两年,他背着破布包出了四川。这次北上北京殿试没有谆谆告别,只是在院门下停了停。那年殿试怪得很,光绪帝亲自出了题,不绕远、不客套,题目全是国家的心病。四大块,军事、节俭、民生、水利,这些古时要人都怕说的东西。他不怕,他对时局思考很深,卷末没什么套话,就写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那种气魄,谁也装不来。光绪帝难得头一次眼睛亮起来,随口一句听旁人转述:“国之栋梁。”状元的名字从此在当时那个西南角传开。

骆成骧这人,脾气也硬。第一次北京见到公堂上的大人物,他没怎么惶恐,脸上挂着平静。其实内心翻江倒海。功名未稳,那会儿的变法维新刚刚开始冒头。光绪帝点了他进京参与策划,有人觉得他会像康有为那样激进,他却时常主张按部就班。又有人觉得他沉稳太过,未免软弱。他却两难:变法太急怕死,太缓又怕落后。他说的和做的,有那么点互相拧着劲。

百日维新一下子垮了。康有为流亡,谭嗣同丧命。他暗地庆幸保住了命。父亲也松口气,其实历史转折下,谁不都想保住命?但也有不足之处,他的低调其实让变法看上去软弱了点。有人说,“你们太保守了!”但码头上、巷子里还有另一种声音:“保住命才有以后的日子。”可能哪个对?也可能都对吧!

慈禧太后一剪刀一横,立宪的事又被搁浅几年。直到1905年,他被派去日本留学,学法政,实打实地搞清宪法那套。日本明治维新的风风火火让他感触很深。东京夜里,他和同学坐小楼看书,一遍遍琢磨中国到底能不能学日本那一套。他不爱空谈,总要翻出书卷,把宪法条文扣在中国实际国情上。讨论会上冒出一句:“宪法是中国未来的根基。”后来看起来,其实这些看法并没有全部落实。但谁又能预料到辛亥革命那一枪?

日本带回宪法建议书,递到清廷案头,卷宗沉甸甸,细节写满纸背。可慈禧太后没等宪政改革,革命炸响了。骆成骧没亲眼见自己的宪法蓝图落地。他站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末,一面想改革,一面顾性命。这种折中办法谁都说不上好坏。

辛亥爆发后,他又历经民国的成立,角色从状元变成议长。四川政坛泥沙俱下,军阀盘踞,地方割据。临时议会第一次开会,推骆成骧当议长。他有了新的责任,这次不是只管自己了。四川那会儿内战连连,百姓摇摇晃晃过日子。动荡当中,骆成骧站出来,“我们需要团结,不能让外头军阀乱了阵脚。”议会里坐满代表,他说完话,现场有年轻人鼓掌。

措施出台很快,但成效并不如预期。不少人说四川的稳定过于脆弱,也有地方势力不满议会主导。骆成骧磨破嘴皮还是让川地局势稍稳。他不太接纳商人贿赂,有一次有人送礼,他脸色冷得很:“我是民国议长,为公事,不拿商人的好处!”说完把东西推了回去。后来传得很广,乡下老人常拿这事教孩子:“做人要像骆成骧!”也不全是夸,有小孩在背后嘀咕,“太清高了吧,这日子也难过。”

其实“清正廉洁”没多大用。现实里,清廉的人总是碰壁更多。骆成骧也不是没有痛苦,他的家事也常搁在一边。有人说他刻板、保守,其实时局太烫手,谁敢轻易飙进?四川街坊称他“活状元”,但成天在新旧政坛过日子,骨子里却是挣扎。议会里有军阀,有商人,有老百姓,有时各吵各的。他的声音高是高,但人们未必都听进去。

骆成骧去世那年,成都街巷都知晓。上千百姓赴丧,穿白帽子,静静站在府门外。有地方官员低眉顺眼,普通人抬着花圈,一群四川人送走这位状元议长。大家低头,嘴里念的是他艰难日子的故事。其实后代更关心他的稳重和坚守。骆家院子里长年树没枯过,像是要把这段清末民初的岁月一辈子留下来?

骆成骧活着的时候,历史变了三次,清朝没了,民国成立了,四川军阀混战后渐渐安稳。有人说他见证动荡,也有人说他只是一个局外人。其实不完全对,他既是局中人也是外头的旁观者。四川人喜欢他,也有人觉得他不够激进。曾经的宪法建议没有全部落地,但议会里他的坚持,足够让百姓记上一辈子。

那种草根上爬出来的状元,不见得人人都能复制。他的命运,不只是个人传奇,更是一代人困境的缩影。清正点头是好事,可在风浪里,稳重和变革总不那么容易调和。历史的浪尖上,有人上岸,有人没赶上。四川川西的老街头,还剩下脏兮兮的碑刻和老人嘴里的故事,“骆成骧那会儿,日子难但心里平。”

他的故事传了好几年,四川人有时会辩论到底是清廉好还是变革快。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这里——人在历史大潮里漂着的时候,没人敢说准。

来源:星垂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