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火了!却因为一个人被骂惨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4 17:20 2

摘要:你敢信吗?最近这部谍战大剧《沉默的荣耀》一开播就炸了——收视率直接破2,于和伟、吴越、魏晨全员在线飙戏,剧情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可就在全网狂夸的时候,评论区却突然“塌房”了:“这剧本来能封神,结果被一个人带偏了节奏!”

你敢信吗?最近这部谍战大剧《沉默的荣耀》一开播就炸了——收视率直接破2,于和伟、吴越、魏晨全员在线飙戏,剧情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可就在全网狂夸的时候,评论区却突然“塌房”了:“这剧本来能封神,结果被一个人带偏了节奏!”

谁?曾黎饰演的王碧奎。

有人说她脸僵、表情少,演哭戏像在挤眉弄眼;还有人吐槽:“她是不是开了美颜滤镜还忘了关?”更狠的直接开喷:“这位姐是来走穴打卡的吧?根本不像在演戏。”一时间,“曾黎演技翻车”冲上热搜,话题热到发烫,仿佛整部剧的锅都得她一个人背。

但问题来了:一个演员的表现,真能把整部剧拖下水吗?我们是不是对“好剧”的标准,太苛刻了?

先说说这部剧到底有多强。

于和伟一出场,眼神里全是戏,那种不动声色的压迫感,简直拿捏得死死的。吴石被捕那场,他没吼没叫,只是默默握紧手铐,回头看了眼窗外的天,那一秒,观众心都碎了——什么叫“沉默的力量”,这就是。吴越更不用提,每一场内心挣扎的独白,情绪层层递进,细腻得像刀子一点点划开人心,网友直呼:“姐,你是把灵魂借给角色了吧?”

再看魏晨,爱豆出身怎么了?他在剧里演一个表面油滑、实则忠肝义胆的小特务,几个眼神转换就把复杂人性拿捏住了。很多人没想到,他反而成了惊喜黑马,弹幕刷屏:“从前只记得他是歌手,现在想喊一声‘魏老师’!”

可到了曾黎这儿,画风突变。

比如那场重头戏:王碧奎提着凤梨酥去见即将赴死的丈夫。按理说,这是情感爆发点,应该是泪如雨下、心如刀割。可镜头给到她时,面部肌肉几乎不动,眼神空洞,连手里的点心掉了都没反应。网友辣评:“这不是送别,这是来完成KPI的。”

还有一次,她在办公室听到消息,本该是震惊悲痛,结果全程板着脸,嘴角都没动一下。弹幕瞬间爆炸:“她是不是刚打完玻尿酸?脸都动不了了吧!”虽然这种说法有点刻薄,但也反映出部分观众的真实观感。

这些片段一出,质疑声四起。有人甚至放话:“如果换个人演王碧奎,这部剧就是国产谍战新巅峰。”这话听着带劲,可仔细想想,是不是也有点上头了?

但咱们冷静想想:一部剧真的会因为一个角色就彻底崩盘吗?

其实不然。影视作品是个系统工程,导演把控节奏,编剧决定人物逻辑,摄影营造氛围,剪辑影响情绪推进……每个环节都在悄悄影响最终成片。而观众最容易“甩锅”的,往往是演员——尤其是当角色本身设定不够立体时。

王碧奎这个人物,原著里就是个边缘女性角色,改编后虽然加了戏份,但动机模糊、成长线薄弱。她的悲痛缺乏前因铺垫,观众自然难共情。这时候,哪怕换成影后级演员,也很难凭空“演出深度”。说白了,这不是演技问题,是剧本没给足支点。

再说曾黎。她真的是“戏混子”吗?翻翻她的过往作品,《星汉灿烂》里的皇后沉稳大气,《莲花楼》里的女宗主霸气外露,哪一个是随便糊弄的?这次的问题,或许不全是她个人原因,而是角色与演员之间的错位——就像让林黛玉去演穆桂英,再厉害也容易水土不服。

而且你要知道,表演风格本就没有统一标准。于和伟是内敛派,吴越是细节控,而曾黎偏向舞台化的表达方式,在现实主义题材里确实容易显得“用力过猛”。但这不代表她不会演,只是不适合这个角色罢了。有些人习惯“收着演”,有些人擅长“放出来”,风格不同而已,何必一刀切?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一部好剧,需要所有人完美吗?

答案是:不需要完美,但需要契合。

就像一支乐队,每个乐手技术再高,音色不搭也是噪音。选角的本质,不是挑名气最大的,而是找最合适的。如果当初换个气质更贴近角色的演员——比如那种自带隐忍坚韧感的中生代女演员——也许今天的争议会小很多。

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观众,能不能多一点包容?

一部剧能引发讨论,本身就是成功的开始。与其揪着一个人不放,不如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意“瑕疵”?是不是因为我们太久没看到好剧,所以一旦出现,就希望它是完美的?

可艺术从来不是完美的产物,它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包括那些被误解的努力。曾黎可能没演到位,但她未必没尽力。比起嘲讽“她毁了剧”,不如问一句:“我们有没有试着理解她的困境?”

《沉默的荣耀》或许成不了《潜伏》,但它已经点燃了人们对高质量剧集的期待。而曾黎的争议,也不该成为盖棺定论的标签。真正值得记住的,不是谁“拖了后腿”,而是我们有没有勇气,在批评之外,看见更多可能性。

毕竟,没有一部经典,是在骂声中诞生的。

它诞生于试错、打磨、坚持,也诞生于每一次被质疑后的继续前行。

来源:龙吟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