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微风裹挟着求知的热情,麻城市第四初级中学的校园里绽放出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盛宴。5 月 15 日晚,城东校区尚德楼二楼报告厅,第四初级中学与宋来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活・地理”跨学科研学实践汇报大赛圆满落幕。从大别山的红色印记到罗田湿地的生态密码,从
五月的微风裹挟着求知的热情,麻城市第四初级中学的校园里绽放出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盛宴。5 月 15 日晚,城东校区尚德楼二楼报告厅,第四初级中学与宋来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活・地理”跨学科研学实践汇报大赛圆满落幕。从大别山的红色印记到罗田湿地的生态密码,从京剧国粹的千年古韵到古镇文化的匠心传承,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天地,用多元实践诠释 “课堂之外皆学问” 的教育新图景。
当课本走向山河:跨学科实践的“打开方式”
“把地理课搬到山川河湖,让历史课回响在革命旧址,让艺术课生长于文化肌理。” 这是本次大赛的核心理念。大赛历时两周,分研学实践和汇报大赛两个过程。汇报比赛又分为初赛、决赛两个阶段:10 个团队从初赛中脱颖而出,5 支队伍在决赛中巅峰对决。学生们以“地理”为锚点,跨界融合历史、生物、艺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通过研学成果汇报、创意文创展示、情景化主题表演三大形式,呈现了一场 “行走的课堂” 实录。
现场直击:多元表达中的知识碰撞
红色基因・沉浸式传承
七(22)班的《大别山红色传奇》汇报中,学生们用情景剧还原革命场景,地图标注红军行军路线,结合历史事件讲述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让 “地理” 成为触摸历史的坐标系。
生态湿地・跨学科解码
八(9)班的《罗田县湿地文化探索实践》堪称 “行走的生态课”:生物学科的湿地植被图谱、地理学科的水文模型、艺术学科的湿地摄影展,多维度揭开 “地球之肾” 的奥秘。
文化新声・传统与青春对话
八(6)班的《当京剧遇上罗田》令人眼前一亮:学生们用地理视角分析京剧发源地的人文环境,用历史脉络梳理京剧流派变迁,最后以一段改编京剧唱段演绎罗田风土,传统艺术在跨学科解读中焕发新生。
群星闪耀:看见成长的N 种可能
这场大赛不仅是知识的舞台,更是青春风采的秀场。无论是妙语连珠的主持人,还是气场全开的讲解员,亦或是创意迸发的“小设计师”,每个学生都在跨学科实践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高光时刻:获奖名单里的“成长密码”
团队特等奖:七(22)班、八(7)班
他们用“地理 + 历史 + 艺术” 的复合视角,分别以 “红色地理” 和 “生态地理” 为主题,构建了兼具深度与感染力的汇报体系,成为跨学科融合的标杆。
金牌讲解员(22 名)与研学创意之星(42 名)
从八(1)班郑紫怡的 “湿地生态讲解员” 到八(8)班丁博一的 “研学 Vlog 导演”,从八(5)班夏玉莹的 “古镇文创设计师” 到八(7)班江钰的 “京剧文化传播者”,每个称号背后都是一段突破自我的成长故事。
优秀指导老师(11 名):邱娟 颜 浩 范鹏梅 蔡 鎔 范 想 张 冉 丁 娟 鲁 琼 丁玉莹 晏家文 宋 来
他们是幕后的“筑梦人”—— 地理老师指导学生绘制等高线地图,生物老师带领学生采集湿地标本,艺术老师编排情景短剧…… 跨学科实践的背后,是教师团队打破学科壁垒的勇气与智慧。
破界而行:跨学科实践的“教育启示”
在“双减” 政策深化与新课标落地的背景下,本次大赛为学科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
课堂的边界在消失
当学生在罗田湿地用pH 试纸测量水质时,他们既是 “地理学家”,也是 “化学家”;当他们在鸠兹古镇用素描记录古建筑时,他们既是 “地理观察者”,也是 “艺术创作者”。这种沉浸式学习,让知识从碎片化走向立体化。
能力的维度在拓展
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向输出,跨学科实践要求学生兼具信息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公众表达能力。八(3)班关念同学在汇报中坦言:“为了制作一份精准的湿地生态手抄报,我们小组查了 20 多篇文献,画废了 5 版草图,这比做十套练习题更有成就感!”
教育的温度在生长
宋来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表示:“我们惊喜地发现,平时沉默的学生在文创设计中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擅长理科的学生在情景表演中释放了艺术潜能。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发光的舞台。”
未来已来:让“活·地理” 成为常态
随着颁奖仪式的落幕,这场为期两周的研学之旅暂告一段落,但“行走的课堂” 永远在路上。正如宋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总结中所说:“跨学科实践不是一次偶然的尝试,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选择。当地理不再是课本上的经纬线,历史不再是时间轴上的大事记,艺术不再是画布上的色彩堆砌,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里。”
据悉,学校将把优秀研学成果整理成《跨学科实践案例集》,部分文创作品(如湿地主题书签、红色地图盲盒)将作为校本课程资源推广。未来,“活・地理” 系列活动还将延伸至 城市“口袋公园”对生态的影响等主题,让更多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结语:教育,就是让世界成为课本
从大别山的晨曦到罗田湿地的暮色,从革命旧址的沉思到古镇街巷的烟火,这场研学汇报会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宣言: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止于教室的方寸之间。当我们学会用跨学科的眼光打量世界,每一片山河都是最好的教材,每一次探索都是成长的注脚。
少年们,带着这份对世界的好奇,继续向远方出发吧!(通讯员 宋来)
评委席上的工作室成员(王雷、肖卓成、蔡雷蕾、邱娟、詹顺来)
来源:zimeiti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