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友”的朋友/黄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4 15:52 1

摘要:丰乐河的水声伴着清晨的鸟鸣,富山村在薄雾中醒来。余进友站在他的“聚友”土菜馆门口,望着眼前这片已然陌生的故土。三十年上海打工生涯,如今归来,村里年轻人大多不认识他了,只有村头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

“聚友”的朋友(小小说)

黄新

丰乐河的水声伴着清晨的鸟鸣,富山村在薄雾中醒来。余进友站在他的“聚友”土菜馆门口,望着眼前这片已然陌生的故土。三十年上海打工生涯,如今归来,村里年轻人大多不认识他了,只有村头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

“老余,这么早就开门了?”一个洪亮的声音从拐角传来。不用回头,余进友知道是“大头煌”老支书。村里人都这么叫他,不仅因为他那比常人稍大的头,更因他那装满主意的脑瓜……委实叫着顶瓜瓜。

“老支书,您不也这么早就巡视您的‘江山’了?”余进友笑着回应。

大头煌踱步过来,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如他做事的风格。“听说你昨晚又忙到十点?生意不错啊。”

“托您的福,还行。”余进友搬来两张凳子,两人就在店门口坐下。

“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刚师范毕业来这里教书,这村里的孩子啊,宁可下河摸鱼捞虾卖给上海佬,也不愿坐教室里听课。”大头煌望着远处新建的工业园区,眼神有些恍惚,“那时候我说,富山村将来要有出息,那叫有文化才行。没人信啊,都说摸鱼一天挣五块,读书十年也挣不来五块。”

余进友点点头。他就是那些摸鱼孩子中的一个。不同的是,他后来跟着迁回上海的三线厂走了,成了大都市里的一名工人,直到厂子改制,他才想起这个阔别多年的故乡。

“聚友”餐厅开张三个月,生意出乎意料地红火。不仅园区职工爱来,连市里的人都专门开车来品尝他的红烧肉和糖醋鱼。余进友心里明白,这不全是他的手艺好,更是因为富山村变了——整齐的农民新村,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一天下午,餐厅来了位陌生客人。五十多岁模样,戴着金丝眼镜,点菜时对本地菜式颇为熟悉,却又带着外地口音。

“老板,你这红烧肉的做法,很特别啊。”那人吃完后,擦着嘴说。

余进友笑道:“祖传的方子,加了点在上海学的手艺。”

“ 上海?”那人眼睛一亮,“你在上海待过?”

“跃进机械厂,知道吗?我在那儿干了三十年。”

那人愣住了,随后缓缓道:“我父亲就是跃进厂的老工程师。我叫陈思远,在合肥工作,这次来徽州区出差,特地过来看看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

就这样,余进友和陈思远成了朋友。陈思远几乎每周都来,有时带着同事,有时独自一人。他总是坐在角落,边吃边记录着什么。

“他在写一本关于三线建设的书。”陈思远有一次解释道,“这些工厂虽然大多迁走了,但它们改变了当地的文化基因。”

余进友不太懂什么叫“文化基因”,但他看到村里越来越多的返乡人开起了民宿、工艺品店,就连他餐厅的服务员小芳,也利用晚上时间做起了电商,把村里的干洋角、山芋粉条卖到全国各地……

一天,陈思远带来一个消息:政府计划在富山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保留三线工业遗产。

“这是个机会啊,老余!”大头煌知道后,拍着大腿说,“咱们村不能只靠农贸市场和餐馆,得有文化含量更高的产业。”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不少人反对这个计划。

“搞文创能当饭吃吗?”村里的养鸡大户王老五嗓门最大,“还不如多建几个厂房实在!”

“就是,咱们现在生意做得好好的,折腾那些虚的干啥?”另一个人附和。

陈思远站起来,向大家解释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但村民们听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会场一片嘈杂。

余进友一直沉默着,直到大头煌点名让他发言。

只见他站起身,清了清嗓子:“我在上海那些年,见过太多老厂房改造成的创意园区。一开始大家也不理解,后来呢?一个M50艺术区,带活了莫干山路一整片;一个田子坊,让普通的石库门成了旅游热点。为什么?因为人们不仅要吃饱穿暖,还需要文化,需要记忆,需要美。”

他环视会场,继续说:“我们富山村有什么?有三线建设的历史,有上海工人带来的技术,有本地的徽州文化。这些结合起来,就是别处没有的宝贝啊!”

会场安静下来。余进友的话,村民们听得懂,也愿意听——因为他曾是和他们一样的摸鱼孩子,又是见过世面的上海工人,更是村里公认的能人。

文创产业园的计划通过了。

半年后,富山村变了样。老厂房被改造成博物馆和工作室,废弃的机械变成了雕塑,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开起了融合徽州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手工作坊。

“聚友”餐厅也扩大了规模,余进友在店里专门开辟了一个角落,展示跃进机械厂的老照片和工人们用过的工具。不少上海来的老工人专程到这里怀旧,成了店里的常客。

一个秋日的下午,大头煌和陈思远坐在餐厅院子里喝茶。远处的丰乐河波光粼粼,近处的文创街上游人如织。

“老支书,您看现在的富山村,和三十年前相比,变化大吧?”陈思远问。

大头煌眯着眼,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变的是样子,不变的是精气神。从前孩子们摸鱼卖钱,是求生;现在搞文创、开餐厅,是求好。这好里头,就有文化了。”

他抿了口茶,继续道:“我常说,那叫有文化才行。这文化不是读了多少书,而是知道什么是好生活,怎么去追求好生活。老余做的菜有文化,因为他懂得传承与创新;你们搞的文创园有文化,因为懂得老物件的价值;就连村里那些做电商的年轻人,也懂得把农产品包装得漂漂亮亮,讲出它们的故事——这都是文化啊!”

余进友端着一盘新研制的点心走过来,恰好听到这番话,不由得笑了。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放弃上海的高薪回到这个小山村后,反而找到了更大的世界。

“聚友”的朋友越来越多了——不仅是餐厅的食客,更是这个时代所有追寻美好生活的人们。在这个黄山脚下的小村庄里,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记忆与未来,都因“文化”二字,和谐共生。

窗外,夕阳给富山村镀上一层金色。老余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这里又会多几个“聚友”的朋友。

汪晓东

写于1988年5月23日

改于2025年10月3日

汪晓东,男,汉族,笔名山岚,1962年7月27日出生于安徽潜口,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供职徽州区政府,任三级调研员。1981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歙县教育志》编辑、徽州区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徽州区广播电视局局长,中共徽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和文物管理局局长、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系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和黄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徽州区会长;黄山市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黄山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累计有200多万字学术、文艺和新闻作品散见各地,有40余次获得各机构学术成果奖和作品奖。

来源:文学艺术现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