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3年1月的一天,苏联红军司令部突然接到情报:德军第9集团军正在勒热夫方向悄然撤退。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3年1月的一天,苏联红军司令部突然接到情报:德军第9集团军正在勒热夫方向悄然撤退。
没人相信。
一年前,这块突出部还布满了钢铁防线,德军死死咬住不放。
苏军几十万部队轮番冲锋,付出了惨重代价。
现在,德军居然主动撤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往前推一年,1942年初,东线形势对德军来说已经不妙。
莫斯科战役失败后,中央集团军群不得不向西退了两百公里,边退边布防,勉强稳住了前线。
可偏偏在勒热夫这个方向,德军留下了一块向苏军纵深突出的阵地,就像钉子一样,深深插在敌人的领地里。
说实话,不是出于战术目的,而是因为希特勒坚持要保住这块地。
他觉得这地方离莫斯科近,能威胁苏联首都的后路,哪怕只是象征意义,也不能丢。
可问题是,这块地实在不适合守。
三面都是苏军,两翼又没有支撑,补给线又长又脆弱。
德军第9集团军被硬生生顶在这里,动也不能动。
那时候的指挥官莫德尔刚接手部队,接手第一天就跟希特勒吵起来了。
“如果你下命令,我也不会执行。”这是他回忆中说的原话。
那会儿,前线的士兵早已疲惫不堪。
整个集团军名义上还有26万人,其实连6万人都不到了。
面对的是苏军三个集团军,随时可能压上来。
莫德尔清楚,如果不赶紧补兵,这块防线肯定守不住。
希特勒起初同意调兵增援,可没过几天又改主意了。
他要把第47装甲军抽调去南线。
莫德尔气得直接跑到“狼穴”——那是希特勒的东线总部——当面理论。
这场争执后来被德军高层私下称为“莫德尔的第一次起义”。
可惜,争赢了也没什么用。
勒热夫突出部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危险。
苏军的兵力不断集结,一场更大的战斗正在酝酿。
到了1942年夏天,苏军开始小规模试探,朱可夫亲自坐镇前线,调动了两个方面军,兵力接近200万。
目标就一个:拔掉勒热夫。
朱可夫那时候正是巅峰期,刚刚在莫斯科战役中立下大功,斯大林对他极为倚重。
他自己也想要一场漂亮的胜利来巩固地位。
于是,“火星行动”启动了。
可谁也没料到,这一仗会打成这样。
11月下旬,朱可夫指挥苏军主力从多个方向发动进攻。
前线一片混乱,炮火连天。
德军虽然兵力不多,但防线层层构筑,火力配置精密,尤其擅长反击。
朱可夫低估了德军的准备。
苏军的攻势被一波波挡下来,很快就陷入了添油战术。
一线部队损失惨重,后续部队还没到,前线就已经顶不住了。
最惨的时候,苏军第20集团军不到一周伤亡超过3万人,坦克损失200辆。
整个“火星行动”持续了近一个月,到12月底,苏军伤亡超过76万人。
而德军的伤亡,只有不到5万。
这场战斗在朱可夫的回忆录里几乎没有详细提过。
很多年后,历史学家才从解密档案中拼出真相。
那不是一场普通的失败,而是一场惨烈的溃败。
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军却悄然撤退了。
1943年初,莫德尔启动了“水牛行动”,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后撤。
他知道,勒热夫守不住,就算现在能挡住苏军,下一次也许就没有机会了。
他不能再赌。
撤退过程非常谨慎。
德军在前沿阵地设置了假目标,制造炮火假象,拖延苏军判断。
后方则逐步转移重装备和部队,最后一夜几乎没有枪声。
苏军第二天才发现,德军已经跑了。
这场撤退,没有胜者。
莫德尔虽然保住了部队,但勒热夫留下了他的阴影。30万德军在这里牺牲,部队几乎打空。
朱可夫的失败则被迅速掩盖,因为斯大林格勒传来捷报,没人愿意提勒热夫这个“伤口”。
那一年,苏军在勒热夫方向的总伤亡超过150万。
有数据说可能达到170万。
但这场战役,后来很少再被提起。
直到2020年,俄罗斯在勒热夫建立了苏军纪念碑。
碑文没有写胜利,只写了两个词:“沉默的士兵”。
参考资料:
【1】 David Glantz,《Zhukov‘s Greatest Defeat: The Red Army‘s Epic Disaster in Operation Mars, 1942》,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9。
【2】 Earl F. Ziemke,《Stalingrad to Berlin: The German Defeat in the East》,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1987。
【3】 Walter Model,《战场回忆录》,德意志出版社,1951。
【4】 俄罗斯国防部档案馆,编号 ЦАМО РФ, ф. 233, оп. 2345, д. 12-25。
来源:富甲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