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时节的浠水县团陂镇李岗村,刚收获的元胡堆积如山,嫩绿的水稻秧苗已整齐扎根田间。这种"夏收药材秋获粮"的轮作模式,让每亩土地年产值突破万元,创下土地复合利用效益新高。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冯伟、王路港)盛夏时节的浠水县团陂镇李岗村,刚收获的元胡堆积如山,嫩绿的水稻秧苗已整齐扎根田间。这种"夏收药材秋获粮"的轮作模式,让每亩土地年产值突破万元,创下土地复合利用效益新高。
在李岗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旋耕机正翻整刚采收完的元胡田,无人机随后精准播种稻种。合作社负责人王吕芳介绍,每年5月播种水稻,10月收割后立即种植元胡,两种作物像接力赛般无缝衔接。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冬闲田,更通过"稻药轮作"实现生态循环——中药材种植改善土壤结构,水稻种植减少病虫害,形成良性循环。
李岗村地处大别山余脉,曾受困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2016年起,该村在县农业农村局支持下试水"药稻轮作",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280亩土地,发展元胡与水稻轮作。经测算,新模式使亩均年收入从单纯种稻的1000元跃升至1万元,其中元胡增收9000元,水稻保持千元收益。
"每个作物都有黄金生长期。"村支书何海涛表示,该模式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提升经济效益。目前通过"跨村换耕"机制,已在周边姜堰、张河等村推广1000余亩,带动200余村民实现年增收7000元,三个村集体年增收35万元。
据了解,浠水县"药稻轮作"推广面积已达600余亩,年产值超900万元。未来将以李岗村为核心示范区,探索更多复合种植模式,推动山区土地效益再提升。
从"冬闲田"到"万元田",浠水县用十年时间蹚出一条特色农业之路。这种"时空置换"的智慧,既守住了粮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来源:志帅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