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幻想书店打工?没有岁月静好,只有30斤书和走不完的两万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13:36 4

摘要:我曾天真以为,在新华书店上班是“文艺青年天花板”:天天泡在书香气里,带薪看完上半年书单,和同样安静的读者打交道,连摸鱼都带着书卷气。直到入职第7天,我扛着第三捆30斤的书差点摔在库房,才猛醒——之前的所有幻想,全是骗人的!

我曾天真以为,在新华书店上班是“文艺青年天花板”:天天泡在书香气里,带薪看完上半年书单,和同样安静的读者打交道,连摸鱼都带着书卷气。直到入职第7天,我扛着第三捆30斤的书差点摔在库房,才猛醒——之前的所有幻想,全是骗人的!

作为在新华书店待了大半年的“过来人”,今天就扒扒这行的真实内幕:那些你以为的“岁月静好”,全是店员用体力和情绪堆出来的;而那些没被说过的“小美好”,才是支撑我们干下去的底气。

先别急着反驳,咱先掰扯掰扯书店人的一天,看看和你想的差多少——

清晨7点:不是“闻书香”,是“搬书扛货”

开门前1小时,库房就是战场。十几捆新书堆在门口,每捆30-40斤,得自己拆包、扫码登记,再按类别分到不同书架区。我刚入职时,拆包的纸壳子划得手全是小口子,搬完三捆书腰就直不起来,等把第一批书摆上架,早餐早凉透了。你进门看到的“随手就能拿到书”,是我们蹲在地上一本本归位、踮着脚往顶层摆的结果。

上午10点:不是“安静看书”,是“不停救火”

读者陆续进来,真正的“情绪输出”开始了。刚把少儿区的绘本摆整齐,转头就看到小朋友把书扔得满地都是;这边刚帮阿姨找到《养生食谱》,那边就有顾客吵着“昨天看到的书怎么不见了”;还要时不时整理被翻乱的书架,提醒大声聊天的读者,连喝口水都得见缝插针。别问“能不能上班看书”,忙起来连书的封面都没时间仔细看——所谓“和i人打交道”,是既要照顾i人的安静,也要应付e人的各种诉求。

中午12点:不是“悠闲吃饭”,是“打包快递”

饭刚吃两口,外卖订单就来了。得赶紧放下筷子,从书架上找书、核对订单、打包,力道轻了包装散架,重了怕压坏书,每次打包都跟“拆弹”似的。遇到多单订单,午饭能拖到下午两三点,凉透了就随便扒两口,转头又得去补被买空的书架。

下午3点:不是“摸鱼发呆”,是“全能客服”

接不完的电话:“请问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吗?”“孩子的教辅书能帮忙预留吗?”;处理不完的小事:读者找不到付款码、文创产品被碰掉了、甚至有人忘拿了伞要帮忙保管;还要时不时广播“闭店时间”“活动通知”,脚不沾地地在店里转,一天走个两三万步是常态。

傍晚6点:不是“准时下班”,是“临时策展人”

快闭店了也闲不下来,要布置新的展台——比如把新书堆成“小山”,给文创产品摆个好看的造型,甚至要手写提示牌。我第一次布置儿童展台,蹲在地上摆了半小时,起身时差点晕过去,结果第二天就被读者夸“这个展台真好看”,又觉得值了。

就这么连轴转一天,下班回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别说看书了,连翻手机的力气都没有。曾经的“i人”我,现在见人就能笑着打招呼;以前爱拖延的“P人”,现在连摆书都得按顺序来——新华书店哪是“文艺栖息地”,分明是“职场变形记现场”。

但你要是问我“后悔吗?”,我得说“不后悔”,因为那些没被说破的“小美好”,比幻想更动人。

第一个美好,是“当书架的主人”的成就感。我们能凭着自己的喜好和读者反馈,决定店里摆什么书——我把喜欢的科幻小说挪到显眼处,看着中学生站在书架前翻得入迷;同事把小众的散文集摆在展台,有老人特意来道谢“终于找到这本老书了”。那一刻觉得,我们不是在“卖书”,是在给书和读者搭一座桥,比拿工资还开心。

第二个美好,是“无凝视”的松弛感。在这里,同事们都懂“书的重要性”,没人会因为你慢了点就催你,也没人会盯着你干活;读者和店员更像“朋友”,你帮他找书,他会笑着说谢谢,偶尔还会跟你聊两句“这本书真好看”。没有办公室的勾心斗角,也没有必须紧绷的神经,连空气都是松快的。

第三个美好,是“书店的温度”。新华书店不像网红书店那样追求“打卡感”,它永远把“让人坐下来看书”放在第一位——不管你买不买书,都能找个角落坐下翻两页;下雨了能进来躲雨,累了能歇会儿,甚至有老人天天来这儿看报纸,我们都熟得像家人。它不是“别人家的漂亮书店”,是“你的书店”,是不管什么时候来,都能找到归属感的地方。

现在再有人问我“新华书店上班是不是很美好”,我会笑着说“是,但不是你想的那种美好”。它没有“带薪看书”的轻松,却有“帮人找到好书”的满足;没有“岁月静好”的悠闲,却有“被尊重、被需要”的踏实。

原来有些“内幕”,只有亲身经历才懂:新华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更是装着我们对书的热爱,和对每一个读者的温柔。而那些扛过的书、熬过的累,最后都变成了和书店、和读者之间,最珍贵的小秘密。

来源:只见山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