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科技圈的大红人埃隆·马斯克又搞了个大新闻,他旗下的xAI公司宣布,要开发一个名叫“Grokipedia”的新项目,明摆着是要跟全球最大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抢地盘”。
最近,科技圈的大红人埃隆·马斯克又搞了个大新闻,他旗下的xAI公司宣布,要开发一个名叫“Grokipedia”的新项目,明摆着是要跟全球最大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抢地盘”。
这事儿一出来,就在网上炸开了锅。
很多人好奇,用得好好的维基百科,到底哪儿惹着马斯克了?
这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Grokipedia,又凭啥能挑战维基百科这个“老大哥”呢?
说起来,马斯克对维基百科的不满,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打从2020年起,他就在社交媒体上没少吐槽,核心观点就一个:他认为维基百科的内容存在严重的“政治偏见”,不够中立和公正。
这种感觉,就好像村里本来只有一个大喇叭广播站,但时间长了,大家发现广播的内容总是偏向某一方的说法,另一边的声音总是很微弱。
马斯克觉得,这个“知识广播站”出了问题,他甚至曾在2023年半开玩笑地说,如果维基百科改名叫“Dickipedia”(可理解为“混账百科”),他就愿意捐10亿美元。
这话虽然听着像气话,但也足见他对这个平台的不信任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而且,有这种感觉的不止他一个人。
比如,据说将在特朗普政府里担任要职的大卫·萨克斯就曾直言不讳地说,维基百科的偏见“没救了”,有一支“左翼活动家大军”在维护内容,导致很多条目都带着明显的倾向性。
更让人意外的是,连维基百科的联合创始人拉里·桑格也调转枪口,成了最严厉的批评者之一。
他感叹说,维基百科早就背离了初衷,被有组织的编辑“接管”了,成了“宣传工具”,普通用户想修改点内容,难如登天。
这些批评都指向了维基百科运营模式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理论上谁都能编辑,看起来很民主,但实际上,长期活跃、掌握规则的一小部分编辑,拥有了过大的话语权,这就容易导致内容的天平发生倾斜。
光环下的烦恼维基百科无疑是个伟大的项目,20多年来为无数人提供了免费的知识,这点必须肯定,但它也确实有自己的烦恼,或者说“软肋”。
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偏见”争议,这就像一大家子人一块写族谱,虽然谁都可以动笔,但最后族谱写成啥样,往往取决于家里谁嗓门大、谁更有时间、谁更熟悉修谱的规矩。
时间一长,族谱可能就更像某一房的观点记录,其他旁支的意见就被边缘化了,维基百科在应对一些充满争议的社会、政治、历史话题时,就常常陷入这种困境。
其次,是钱的问题。
马斯克曾公开质疑:维基百科的运营方“维基媒体基金会”每年能收到巨额捐款,但“运营维基百科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你甚至能把全部文本存在手机里!那这些钱到底花哪儿了?”
这个问题确实问到了点子上,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基金会的资金使用透明度一直备受关注。
大部分捐款似乎并没有直接用于改善网站技术或用户体验,而是流向了员工薪酬、全球各地的办公室以及各种各样的周边项目。
这难免让一些捐款人心里犯嘀咕。
那么,马斯克推出的Grokipedia,又有啥“独门秘籍”敢来挑战呢?
其实它的最大底气,可能就是人工智能AI技术。
想象一下,现在的维基百科就像一个大集市,需要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摊主)手工整理、上架货物(知识)。
而Grokipedia的思路是,建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工厂”,用AI机器人大规模、高速地生产知识产品。
具体来说,xAI开发的Grok大型语言模型,已经把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都“学习”了一遍。
理论上,你问它任何问题,它都能立刻给你生成一篇结构清晰、像百科全书一样的摘要。
这有几个潜在的好处:
AI没有预设的政治立场,理论上可以避免人类编辑的主观情绪,它能够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或许能提供更平衡的叙述。
遇到突发事件或最新的科学发现,AI可以瞬间整合信息更新文章,而维基百科还得等编辑们发现、讨论、修改,速度上可能被甩开几条街。
未来的Grokipedia,或许能同时列出关于某个事件的几种不同主流观点,让用户自己比较和判断,而不是只给一个“标准答案”。
不过,这事儿想起来很美好,真干起来可是困难重重。
马斯克自己都承认一个挺讽刺的问题:训练Grok模型的数据,很可能就包括了维基百科的内容。
这就好比用有点偏咸的老汤去做新菜,怎么能保证新菜不咸呢?
如何清除AI模型从“前任”那里学来的“偏见”,是个巨大的技术难题。
此外,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怎么保证,它会不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遇到高度争议性的话题,AI该如何把握分寸?
会不会有人恶意“投毒”,用错误信息误导AI,这些都是Grokipedia必须解决的“拦路虎”。
在商业模式上,Grokipedia据说会整合进马斯克的X(前推特)平台生态里,可能会通过广告、高级订阅等方式来赚钱。
这种商业化运作可能效率更高、更透明,但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广告主的影响,或者需要向付费用户倾斜资源。
不管怎么说,有竞争总归是好事,维基百科在在线百科领域“独孤求败”太久了,现在来了个强大的挑战者,很可能逼着它进行反思和改革,比如优化编辑规则、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等等。
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这些普通用户,以后查资料,可能就不止维基百科一个选择了。
我们可以像挑商品一样,比较不同平台提供的信息,看看哪个更全面、更客观。这种选择权,至关重要。
马斯克推出Grokipedia,这步棋下得很大胆,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对另一个产品的挑战,更象征着用AI驱动的新模式,对传统人工协作模式的冲击。
这场“百科大战”谁输谁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将会迫使我们去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才能获得真正可靠、中立、有价值的知识?
Grokipedia能不能成功,关键就看它能不能用技术解决好偏见、质量和可信度这些老难题了。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