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王辉球拟任大军区副政委,毛主席圈去一字:把副的改成正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4 10:37 1

摘要:1969年深秋,北京西郊的空军指挥所灯火通明。作战值班员一句“首长,情况有变!”让会场空气骤然紧绷,王辉球抬手稳了稳大家的情绪:“别慌,先把数据拿全。”这种临危不乱的劲头,一直刻在许多人心里。也正因如此,六年后,当中央起草沈阳军区领导班子人选时,有人顺手给他的

1969年深秋,北京西郊的空军指挥所灯火通明。作战值班员一句“首长,情况有变!”让会场空气骤然紧绷,王辉球抬手稳了稳大家的情绪:“别慌,先把数据拿全。”这种临危不乱的劲头,一直刻在许多人心里。也正因如此,六年后,当中央起草沈阳军区领导班子人选时,有人顺手给他的名字前面添了“副”字,而毛泽东只看了一眼,红笔一圈,副字消失——这段佳话源自王辉球在几十年风风雨雨中的分量。

1928年春,江西吉安的山岭里,17岁的王辉球第一次听到“政工队”三个字。当时不少战士只是识几个大字,如何把零散部队凝成铁流?年轻的他跟着宣传队写标语、唱山歌,竟让村民主动送来粮食。后来他常对身边战友说:“枪要准,话也得准。”

长征途中,黔东南的雨夜最让他难忘。队伍急行,宣传员们要抢在主力前头。王辉球脚下一滑,从陡坡滚落,昏迷不醒。战友边呼唤边合力拉人,“王科长,撑住!”这短短八个字是他能回想起的片段。养伤近半年,他瘸着腿重新站到队伍最前。有人问他图啥,他笑:“口子大就用锅灰补嘛,人也一样。”

抗日爆发后,冀鲁豫一带水网纵横,交通队易埋伏。王辉球把“文化墙”搬进芦苇荡,抄来的报纸、战报糊在船身,群众划船也能看。敌人捣毁一次,他再贴一次。久而久之,“那艘写大字的船”成了游击区移动课堂,情报、兵源都冒着泡往里钻。

1949年冬,他奉命进贵州,身兼军区政治部主任和省委宣传部长。山高路滑,通讯靠肩扛马灯。基层干部怕出差错,事事请示。王辉球不惯这套,给出一句“有话会议上摆,别把精力耗在送条子”。会议采取站着开,不到一刻钟,问题逐个击破。这种作风被当地人笑称“王半小时”。

进入50年代,空军刚组建,专业性强、骨干却杂。王辉球带着笔记本泡在机务间、塔台、弹药库。有时候他把螺旋桨原理画在黑板上,学员嘴里嘀咕:“政委连公式都背?”他听见,拍拍对方肩膀:“不懂行,咋帮你们解决矛盾?”刘亚楼见状,乐呵呵打趣:“谁说搞政工的不能懂发动机?”

1960年代,空军高歌猛进,却也暗流涌动。“九一三”后,王辉球挨批评,下放江苏轴承厂。工人们知道他“原来是空军政委”,怕出差错,日夜护着。厂里还给他单独修了厕所,他得知后火冒三丈:“共产党员哪来专厕?撤!”一句话,砖头当天就被抬走。夜里值班工人问他冷不冷,他回一句:“咱们穿一样的棉衣,温度差不了。”

1975年3月,中央决定让他回到沈阳军区。文件写着“副政委”,报到前夜在中南海呈送毛泽东审阅,主席提笔,圈去“副”字,对秘书说:“他能挑大梁,别让他埋没。”几天后,叶剑英把新任命递给王辉球:“放心干,大胆干。”他应声:“保证完成任务!”

沈阳的冬天凛冽。王辉球拖着旧病,硬是跑遍边防连队。白山黑水间,老兵常见那位戴着皮帽、拄手杖的政委钻进地堡,同年轻士兵聊家乡、聊技术,末了抬笔写下建议。参谋统计:半年内他提交的调研材料厚达三尺。

一年后,组织考虑他身体欠佳,安排顾问职务。王辉球没推辞,只说:“有事就来找我。”1978年,他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离职休养,仍保持每天读文件、记摘录的习惯。笔记本摞在床头,封面写着“活到老,学到老”。

1988年授衔仪式上,一级红星闪耀胸前。记者问他最看重哪段经历,他想了想:“宣传科科长。那会儿拿锅灰写字,写的不是口号,是士气。”提到毛泽东那一圈字,他淡淡一句:“领袖识兵,用人不疑,我只是尽责。”

2003年9月8日,北京301医院,93岁的王辉球安静离世。桌上放着一本翻开的小册子——长征日记影印版,扉页留有一行遒劲字迹:政治工作不在高台演讲,而在雪夜低语。

来源:史海挖掘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