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妈妈是护士,疫情期间援鄂半年,去年又去了新疆支援,今年“十一”依旧值班。孩子嘴上不说,可书包里一直揣着一张皱巴巴的照片——是他三岁时和妈妈在动物园的合影。
“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这是今年国庆前,6岁的乐乐第37次问我这个问题。
他妈妈是护士,疫情期间援鄂半年,去年又去了新疆支援,今年“十一”依旧值班。孩子嘴上不说,可书包里一直揣着一张皱巴巴的照片——是他三岁时和妈妈在动物园的合影。
我心里发酸,决定用这个假期完成他藏在心里的小愿望:“我想和妈妈一起走一次上下学的路。”
没有机票、不能团聚,但我想到一个办法:让整条“上学路”,先由我替妈妈走一遍,再和孩子一起画下来。
一场特殊的“亲子陪伴”,就这样开始了。
而我没想到,这条用粉笔和爱画出的“虚拟妈妈之路”,最后感动了整栋楼。
乐乐的心愿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让我心头沉重。
他上的小学离家有1.2公里,平时都是我接送。但他总羡慕同学:“他们妈妈会牵着手过马路,还会在校门口等他们下课。”
有一次家长开放日,老师安排“我和妈妈的手工展”,他坐在角落,低头折了一只纸鹤,写上:“送给不在家的妈妈。”
那天晚上,我翻他书包发现了这张纸条,躲在厕所哭了十分钟。
我知道,孩子的安全感,从来不是靠“物质满足”建立的,而是来自稳定的依恋关系和被看见的情感需求。
妈妈长期缺席,他已经出现了轻微分离焦虑:晚上不敢关灯睡觉,早上赖床不愿去学校,甚至有一次梦见妈妈回来了,醒来抱着枕头哭得喘不过气。
所以这次“十一”假期,我没带他去网红乐园、没报体验课,而是拿出三天时间,专注完成这件“小事”——替妈妈走过他每天的上学路,并把每一个细节讲给他听。
第一天,我穿上他妈妈最喜欢的蓝色风衣,戴上她留下的围巾,拿着录音笔,从家门口出发。
我模拟妈妈的语气录下每一句话:“宝贝,这棵桂花树开了,你闻到了吗?妈妈以前就是在这儿给你摘过一朵。”
“注意!前面是红绿灯,记得举手让司机叔叔停车哦——这是妈妈教你的!”
第二天,我把这些声音剪成一段8分钟的“音频日记”,配上照片做成小册子,叫《妈妈的上学路日记》。
第三天,我买了彩色粉笔,带着乐乐从家门开始,沿着人行道一笔一划画出“妈妈陪读路线图”——
哪里要牵手,哪里有小水坑……全被他用粉色、黄色、绿色标记出来。
最让我心颤的是,他在学校铁门前画了个大大的爱心,里面歪歪扭扭写着:“妈妈,我每天都在这里想你。”
第四天清晨,我特意调了闹钟,按“妈妈模式”送他上学。
我牵着他走那条画满标记的路,每到一处就播放对应的录音。
当他听到妈妈的声音说“宝贝加油,快到学校啦”,突然紧紧抱住我的腿:“爸爸,妈妈是不是真的走过这条路?”
我点头:“她是世界上最想陪你上学的人。”
走到校门口时,值周老师看到地上的彩绘,好奇问怎么回事。
乐乐大声说:“这是我妈妈的脚印!她虽然不在,但她的心一直陪着我!”
那一刻,周围十几个家长安静了下来。
更没想到的是,当晚物业在业主群发了照片,配文:“致敬每一位缺席却深爱孩子的父母。”
第二天,整条路上的粉笔画被透明防水膜覆盖保护起来,楼下便利店老板还立了个小牌子:“‘妈妈之路’守护中,请勿踩踏。”
最意外的是,乐乐妈妈深夜看到视频,凌晨三点给我发消息:“老公,对不起……但我真的好想你们。”
我把这段话念给儿子听,他抱着手机亲了又亲,然后说:“我不怪妈妈,她是英雄。”
这个“十一”没有远行、没有打卡景点,但却是我们父子最珍贵的假期。
一条画出来的路,补上了孩子心中缺失的陪伴;
一段模拟的旅程,重建了他对母爱的信任。
我想告诉所有父母:
孩子的愿望从不大,但他们需要的“在场感”却很真实。
当真实陪伴无法实现时,请用创意和心意去“填补空缺”
一段录音、一封手写信、一次角色扮演,都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理支柱。
节日的意义,不在于去了多远的地方,
而在于有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这个假期,
愿每个孩子的小小心愿都被温柔以待,
愿每一份因责任而缺席的爱,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来源:闹闹妈妈育儿达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