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转设中止后的破局与重塑:南师大中北学院的发展路径研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7:01 1

摘要:2021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波,最终以转设工作终止画上句点。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社会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认知偏差,更成为学院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本文以转设中止事件为逻辑起点,系统梳理学院在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科研创新等维度的后

摘要

2021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波,最终以转设工作终止画上句点。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社会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认知偏差,更成为学院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本文以转设中止事件为逻辑起点,系统梳理学院在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科研创新等维度的后续发展成果,深入剖析其"立足区域、特色发展"的战略选择,结合独立学院转型的宏观背景,探究其未来发展方向与潜在挑战,为同类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独立学院;转设中止;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区域协同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探索独立学院与省内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合并转设"路径,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攻坚阶段。作为首批经教育部批准确认的独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于2021年6月被列入拟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转设为南京经贸职业技术大学的公示名单。然而,由于学生及家长对转设后学历层次、学位授予等问题存在误解,引发大规模聚集抗议,最终江苏省暂停相关合并转设工作,学院终止与高职院校的合并计划。

这一事件并非个例,其背后反映的"职业本科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质量偏见、"合并转设会降低学历含金量"的政策误解,成为独立学院转设进程中的共性障碍。转设中止后,如何摆脱发展困境、重塑办学定位,成为学院面临的核心命题。与此同时,2020年9月学院已完成全部迁址丹阳办学的战略布局,为其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奠定了地理基础,这一空间转换与转设中止事件形成双重变量,共同塑造了学院的发展轨迹。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上,本文通过解析转设中止这一特殊情境下的院校发展实践,丰富了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个案研究体系,为揭示政策执行偏差与院校发展调适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实践意义上,学院在转设中止后的建设成果与战略选择,对面临相似转型压力的独立学院具有直接借鉴价值,尤其对如何化解社会认知偏见、实现特色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转设中止事件的核心矛盾与认知根源

转设中止事件的爆发,本质是政策传导偏差与社会认知错位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矛盾集中体现为三方认知差异,具体根源可归结为三个层面:

其一,政策解读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权益焦虑。尽管《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转设方案》明确提出"在校生学籍信息保持不变,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仍以中北学院名义颁发",且国家已通过立法明确职业本科院校的学士学位授予权,但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使得学生及家长形成"转设即降格"的误判,担忧"南师大本科"的品牌价值流失影响就业竞争力。这种焦虑在江苏籍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部分学生当年高考分数远超本科线,因"不愿离家太远"选择学院,对学历符号价值的关注度更高。

其二,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形成认知壁垒。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存在"差生教育""低收入教育"的刻板印象,将职业本科简单等同于"高职升格",忽视其本科教育属性与学位授予权。这种认知偏差使得学生对"职业技术大学"标签产生强烈抵触,甚至将合并转设视为"学历贬值",最终引发非理性维权行为,导致院长被非法扣留等极端事件发生。

其三,独立学院的身份困境加剧转型阵痛。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殊产物,其"依托母体高校、民办机制运作"的双重属性本就存在身份模糊性。在转设政策压力下,学院既面临母体高校支持逐步减弱的现实,又缺乏成熟的独立发展路径,与高职院校合并的方案虽符合政策导向,却未能契合学生对"名校光环"的心理预期,最终陷入发展僵局。

三、转设中止后学院的发展实践与成果

转设中止后,学院并未陷入停滞,而是以"夯实内涵、对接需求"为核心,在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科研提升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逐步构建起独立的办学特色。

(一)专业建设:夯实基础与特色突破并举

专业建设是学院内涵发展的核心载体。转设中止后,学院一方面巩固现有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聚焦区域需求培育特色专业。截至2024年12月,学院已形成9个二级学院、40个本科专业的学科体系,覆盖经、法、文、理、工、管、艺等多个门类。在质量建设层面,3个专业获评江苏高校重点本科专业,3个专业入选江苏省独立学院星级专业,形成多层次的专业建设体系。

特色专业培育成为专业建设的亮点。2023年,眼视光学和音乐表演2个专业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审,填补了学院在医疗技术与艺术领域的专业空白。2024年,眼视光学专业成功获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这一突破与丹阳"眼镜产业名城"的区域定位高度契合,实现了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的精准对接,彰显了"依托区域、塑造特色"的建设思路。

(二)产教融合:从校企合作到产业学院共建

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学院将产教融合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抓手。在合作广度上,学院与华为、嘉环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建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引入企业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截至2024年,学院累计有299人次在三类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87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印证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成效。

在合作深度上,2024年10月"生命健康产业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学院产教融合从零散合作迈向系统化建设。该产业学院的建立并非简单的校企联姻,而是基于丹阳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战略布局,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构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服务"的一体化平台,成为学院产教融合向纵深推进的里程碑。

(三)科研创新: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

科研能力薄弱是独立学院的普遍短板,转设中止后学院通过政策激励与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科研工作的突破。2023年,学院首次获批省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实现高层次科研项目零的突破。2024年科研成果进一步爆发,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和思政专题项目共14项,科研项目数量与层次均实现显著提升。

科研发展呈现鲜明的"区域导向"特征,研究方向集中于服务丹阳"智造名城"建设的相关领域,通过与当地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攻关,既提升了学院的科研实力,又增强了对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形成"科研服务地方、地方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四)办学规模:稳定发展与结构优化同步

学院办学规模在转设中止后保持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底,在校生规模已达10800余人,较迁址丹阳初期实现显著提升。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学院注重生源结构优化,落实"聚焦属地生源导向"的互动计划,逐步提高丹阳及周边地区生源比例,增强与区域的情感联结。

在人才培养结构上,学院响应丹阳产业发展需求,逐步扩大工科类、商科类专业招生体量,通过调整专业招生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链的精准匹配,为后续就业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四、学院未来发展方向与战略选择

基于转设中止后的发展实践,学院明确了"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其未来发展路径清晰地呈现为三个维度的战略深化。

(一)内涵建设:构建"三维协同"发展体系

内涵建设是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未来将聚焦教师、学生、专业三大核心要素,构建协同发展体系。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学历提升计划、科研能力培训、教学团队打造等举措,实现教师队伍的"量质齐升",尤其注重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瓶颈。

在学生培养方面,以"三自教育"(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岗位适配度;另一方面推进海外学习计划,与美国、法国、韩国等十余所世界名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发展路径。

在专业建设方面,实施"存量优化、增量特色"策略。对现有40个专业进行分类评估,淘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同时围绕丹阳眼镜、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特色产业链,加快新专业申报与建设速度,形成"产业需求导向、特色专业引领"的专业发展格局。

(二)特色办学:打造"校地共生"发展模式

特色是独立学院的生存之本,学院未来将深度融入丹阳区域发展,打造"校地共生"模式。依托丹阳"智造名城"定位,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工科专业,与当地眼镜商会合作深化眼视光学专业建设,构建"一业一专业、一专业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推行"双导师制""订单班"等培养形式,与丹阳市中小学、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将地方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参与区域重大项目研究、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使学院成为丹阳人才培养中心与技术服务中心,实现"办学为地方、地方兴办学"的共生发展。

(三)校地合作:落实"十项互动"发展纲要

校地合作是学院特色发展的保障,未来将以丹阳市政府与南师大中北学院十项互动计划纲原为抓手,深化合作层次。在招生就业方面,扩大工贸类专业招生体量,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在资源共享方面,与丹阳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实现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等资源共享。

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师范类专业优势,为丹阳市提供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依托商科专业,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通过十项互动计划的落地实施,将学院发展融入丹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获得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持续支持。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转设中止事件虽给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带来短期冲击,却也成为其明确发展定位的契机。事件后,学院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夯实了发展基础,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激活了办学活力,通过提升科研能力增强了发展后劲,逐步从"依托母体"向"独立发展"转型,形成了"内涵建设为核心、特色发展为导向、校地合作为支撑"的发展路径。

学院的发展实践表明,独立学院在转型过程中,不必局限于政策预设的转设路径,而应立足自身基础与区域需求,寻找差异化发展道路。社会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认知偏差虽曾阻碍学院发展,但也倒逼学院通过特色建设与质量提升重塑社会信任,这一过程为同类院校提供了"以危机促转型、以特色求生存"的实践经验。

(二)未来展望

学院未来发展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如何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彻底摆脱"独立学院"的刻板印象;二是如何深化校地融合,避免合作流于形式;三是如何平衡特色发展与学科综合,防止专业结构单一化。对此,学院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等方式,构建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以质量赢信任;二是成立校地合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将合作项目纳入双方考核体系,确保合作实效;三是保持学科门类的适度综合,在发展特色专业的同时,保留师范、文管等基础专业,形成"特色突出、门类协调"的学科结构。

从长远看,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可度的逐步提升与区域产业的持续升级,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若能坚持特色发展道路,深化校地协同,有望真正建成"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我国独立学院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发展样本。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EB/OL]. 2021-06-04.

[2]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分会. 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的困境及成因分析[EB/OL]. 2023-02-03.

[3] 教育资讯网. 怎么把我的母校整没了?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事件[EB/OL]. 2021-06-09.

[4] 丹阳警方. 警情通报[EB/OL]. 2021-06-08.

[5] 南京师范大学. 关于终止中北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工作的公告[EB/OL]. 2021-06-08.

[6]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办学特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解析[EB/OL]. 2024-11-29.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