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饼藏今古,寸酥载初心——对黄党生的《程麻饼赋》深度解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09:54 1

摘要:嘉陵水漾千年月,盘龙驿枕古津烟。青石板巷藏幽馥,程氏麻饼蕴史篇。木门铜环凝厚泽,灶香暗合汉唐缘。班超携饼归西域,白傅吟酥动长安。杨妃仓皇啮遗韵,柏木雕模续旧弦。

《程麻饼赋》

黄党生/文

嘉陵水漾千年月,盘龙驿枕古津烟。青石板巷藏幽馥,程氏麻饼蕴史篇。木门铜环凝厚泽,灶香暗合汉唐缘。班超携饼归西域,白傅吟酥动长安。杨妃仓皇啮遗韵,柏木雕模续旧弦。

双酥承露润秋色,十料含英萃玉田。新麦撷英除首尾,菜油小榨蕴春暄。揉玉抟云工廿序,酥层叠雪映霞妍。桃符莲印随节转,福篆兔章应岁迁。老案斑驳铭世泽,陶甑氤氲煮流年。

四代薪传德艺共,晨兴暮守焙丹诚。柏舟慈母持门祚,棠棣春风暖里闾。非遗载誉犹谦谨,竹篓盛香伴稚声。掰来金甲酥千片,嚼破冰柑醉晚晴。芝麻缀作乡愁痣,烟火长萦故里情。

观夫饼兮若鉴,照见匠心如砥;品斯味也似诗,吟哦世道犹醇。非关珍馐之列,恰是人间清欢。炉火不熄,传百年之匠魂;饼香愈远,载万里之归心。

【作者简介:黄党生,自由撰稿人,曾历任多家报刊、大型网站、记者、编辑、主编、总编等;现担任多家网络平台主编(主播)。】

一饼藏今古,寸酥载初心——对黄党生的《程麻饼赋》深度解读

褚成炎/文

资深撰稿人黄党生先生的《程麻饼赋》以48句七言韵文,将川北名点程麻饼的历史渊源、制作精魂与传承密码熔于一炉。作品以“饼”为轴心,串联起地理空间、历史时间与人文情感,既恪守赋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传统,又注入鲜活的地域文化基因,让这枚承载两百年记忆的麻饼,成为解读川北民俗与匠心精神的绝佳载体。

一、地理锚点与历史溯源:以空间为骨,以时间为脉

赋文开篇即将程麻饼嵌入具体的地理坐标中,“嘉陵水漾千年月,盘龙驿枕古津烟”两句,精准锁定其发源地——四川南部县盘龙镇。这里既是嘉陵江边的古水陆码头,又是明太祖洪武五年设立的盘龙驿,青石板路与木门铜环的意象(“青石板巷藏幽馥,木门铜环凝厚泽”),恰与史料中“下河街10号的程麻饼工坊嵌在古镇青石板路的褶皱里”的记载形成互证,赋予文字可触的空间质感。

“灶香暗合汉唐缘”一句,为麻饼拉开千年历史长卷,后文三则典故的铺陈均源于此。“班超携饼归西域”看似与史实相悖——据《续汉书》考证,实为班超从西域带回烧饼(胡饼)的原始做法——这种艺术化的倒转,实则暗合麻饼“自西域传入,在川北落地生根”的传播路径。“白傅吟酥动长安”直接化用白居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的诗句,点出唐代胡麻饼的盛行景象,而程麻饼“加酥入味、粘芝麻烘烤”的工艺,恰与唐代胡麻饼一脉相承。“杨妃仓皇啮遗韵”则援引安史之乱中,杨贵妃出逃时以胡饼充饥的史料,让麻饼成为见证历史兴衰的微观符号。

“柏木雕模续旧弦”收束历史段落,既呼应前文“汉唐缘”的追溯,又开启工艺叙事的伏笔。据南部县非遗资料记载,程麻饼的传统模具确为柏木雕刻,随季节刻有雕花、福篆等不同图案,这枚小小的模具便成了连接汉唐古法与明清传承的文化纽带。

二、工艺解构与美学呈现:以食材为基,以匠心为魂

第二段落聚焦程麻饼的制作技艺,黄党生以诗性语言拆解“南部双酥麻饼”的匠心密码,每一句都可在非遗工艺中找到精准对应。

“双酥承露润秋色”直指其核心特色——“双酥”。这并非文学夸张,而是程麻饼历经两百年打磨的独门技艺:需经和面、制油酥、擀卷对折等多道工序,使饼皮形成“薄如蝉翼、叠似雪层”的酥层,烘烤后入口即化。“十料含英萃玉田”则对应其配料讲究,史料明确记载,程麻饼需选用芝麻、橘饼、核桃、瓜糖等10多种辅料,且每种原料都有严苛标准。

“新麦撷英除首尾,菜油小榨蕴春暄”两句,堪称对原料甄选的生动注脚。程麻饼对面粉的要求极高,必须选用当年新麦,剔除头尾杂质取中部精华,方能保证饼皮的韧性与色泽;菜油则坚持“小榨”古法,以木头铁环榨油技艺保留原始香气,这种“与古老工具有机结合”的坚守,恰是“春暄”意象的物质依托。“揉玉抟云工廿序”中的“廿序”(二十道工序)更是精确数字,从烫面揉和、制馅裹酥到筛麻烘烤,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经验与耐心。

“桃符莲印随节转,福篆兔章应岁迁”将工艺与民俗相连。柏木模具上的雕花刻字并非装饰,而是随节气时令变换:春节刻桃符祈福,中秋印莲纹寓意团圆,兔年盖兔章应景,使麻饼超越食物属性,成为承载节庆记忆的文化符号。“老案斑驳铭世泽,陶甑氤氲煮流年”则以器物为媒介,将案板的岁月痕迹与蒸笼的烟火气息转化为时间意象,暗合程家四代人“晨兴暮守”的传承历程。

三、传承伦理与情感寄托:以德为魂,以情为根

第三段落转向人的叙事,通过“德艺共传”的家族故事,赋予程麻饼超越味觉的精神重量。“四代薪传德艺共”一句提纲挈领,直指程麻饼传承的核心——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品德的传承。

史料为这句诗提供了鲜活注脚:程麻饼从程召富到程小林历经四代,第四代传承人程小林不仅精进技艺,更以德行闻名乡里。他常年赡养患病母亲,邻里姜老太婆猝逝时,主动冒雨送其归乡且分文不取,最终获评“最美盘龙人”。这种“德艺双馨”的传承,正是“晨兴暮守焙丹诚”的生动诠释——炉火烧制的不仅是麻饼,更是匠人赤诚。

“柏舟慈母持门祚,棠棣春风暖里闾”两句,以经典意象重构家族记忆。“柏舟”典出《诗经》,喻指母亲守节持家的坚韧,对应程小林母亲“女本柔弱,为母则刚”的生平;“棠棣”象征兄弟和睦,暗合程家“邻里互助”的家风。而“非遗载誉犹谦谨,竹篓盛香伴稚声”则勾勒出传承的当代图景:程麻饼2019年入选县级非遗、2021年获评南充名点,传承人却始终低调,竹篓里的香气与孩童的嬉闹声交织,恰是传统技艺融入日常的生动写照。

“掰来金甲酥千片,嚼破冰柑醉晚晴”回归味觉体验,却暗含深意。“金甲”形容饼皮金黄酥脆的质感,“冰柑”则直指其独特风味——馅料中橘饼、橙皮的清新与冰糖的脆甜交织,形成“甜而不腻、果香绵长”的口感,这正是程麻饼区别于其他麻饼的标志性特征。而“芝麻缀作乡愁痣,烟火长萦故里情”两句,将味觉升华为情感符号:芝麻既是麻饼的“身份标识”,更成为漂泊者的乡愁寄托,正如程麻饼被乡友带至他乡、成为“家乡味道”的记载。

四、精神升华:人间清欢中的匠魂与归心

结尾四句“观夫饼兮若鉴,照见匠心如砥;品斯味也似诗,吟哦世道犹醇”,完成从“物”到“道”的升华。将麻饼比作“鉴”(镜子),既呼应其圆形外观,更强调其“照见匠心”的隐喻功能——透过这枚饼,可以看见匠人对原料的敬畏、对工艺的坚守、对品德的恪守。而“味似诗”的比喻,则将味觉体验与精神愉悦相连,点出其“非关珍馐之列,恰是人间清欢”的本质。

“炉火不熄,传百年之匠魂;饼香愈远,载万里之归心”作为收束,堪称神来之笔。“炉火不熄”不仅是程家工坊的实景(每日晨兴暮守的烘烤),更是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象征;“饼香愈远”则超越地理界限,将盘龙古镇的烟火气与海内外游子的归心连接,使这枚小小的麻饼,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的“味觉图腾”。

从嘉陵江畔的古驿炊烟到非遗名录上的金字招牌,从二十道工序的精雕细琢到四代人的德艺相传,黄党生的《程麻饼赋》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赋体叙事”。它让程麻饼不再是单纯的地方小吃,而是成为浓缩历史、工艺与情感的文化载体——正如那层层酥皮里藏着的,不仅是芝麻与橘饼的香气,更是川北大地的烟火密码与中国人的匠心初心。

【作者简介:褚成炎,著名学者、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中医药大家,大国大医贡献奖获得者。】

一纸赋文牵乡愁:从《程麻饼赋》里读透家乡的魂

曹福章/文

当指尖抚过黄党生老师那篇咏赞盘龙古镇与程麻饼的赋文,墨字未干般的滚烫感竟顺着脉络漫上心口。于这久居异乡的游子而言,那些凝缩在270个文字里的深情,哪里是赋文,分明是一把打开记忆闸门的钥匙——一拧开,嘉陵江的风就带着程麻饼的甜香,从千里之外的盘龙古镇,直扑进漂泊的岁月里。

这篇不足三百字的赋作,字字皆是家乡的注脚。开篇“漾千年月”“枕古津烟”八字,便将盘龙古镇的魂魄勾勒得清晰。我总想起年少时踩着晨雾过嘉陵江,江波里晃荡的不仅是古镇的轮廓,还有渡口旁程家铺子升起的炊烟。黄党生老师笔下的“青石板”“木门铜环”,是我曾无数次踏过的街巷肌理:雨后青石板沁着潮气,木门铜环被光阴(一代代人)摩挲得发亮,指尖触上去,仿佛能摸到汉唐年间往来商贾的温度。而“蕴史篇”“汉唐缘”的字句,更让程麻饼跳出了吃食的范畴——班超西出时或许带过这般便携的甜香,白傅笔下的江南烟雨里,是否也有相似的酥软?那些与麻饼缠绕的历史人物,此刻都成了家乡与岁月对话的见证,而“柏木雕模”四字,恰似把这份跨越千年的牵绊,都刻进了方寸木印里,每一次压模,都是对家乡文脉的深情复刻。黄党生老师摒弃“之乎者也”的古板,以鲜活字句托出厚重,这份文字功力,恰如程麻饼的口感,外简内丰,余味绵长。

赋的第二节,是把程麻饼的“美”揉进了乡愁的肌理。“双酥”与“露”的描摹,让我瞬间想起家乡秋日的清晨,程家铺子门前的草叶挂着露珠,刚出炉的麻饼透着温润的甜,那股子柔和,比异乡任何精致点心都更熨帖人心。“十料含英萃玉田”,道尽了家乡人的实在——选用本地最地道的食材,把山川草木的精华都裹进饼里,这哪里是做饼,是把对土地的热爱细细碾磨。“小榨蕴春暄”更藏着讲究,那是祖辈传下的规矩,不贪快、不逐利,只用慢火小榨的油脂,锁住春日的鲜气。而“酥层叠雪映霞妍”,是我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掰开麻饼时,层层酥皮如落雪般簌簌落下,夕阳斜照在饼上,金黄的酥层泛着霞光,当年总急着伸手去接那些碎酥,如今想来,那哪里是酥皮,是家乡刻在味觉里的光。

第三节的“四代”二字,最是让游子心头一热。从祖辈到程小林,四代人的“晨兴暮守”,守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家乡人骨子里的执拗与坚守。我曾多次见过程小林师傅,他围着沾着面粉的围裙,在老铺子里揉面、压模,动作娴熟却一丝不苟,即便程麻饼已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手上的力道、对火候的把控,仍和几十年前一样。黄老师写“德艺共”,真是说到了根上——程师傅的谦虚谨慎,恰如麻饼的内里,不张扬却有分量。原来程麻饼能穿越岁月,靠的不只是“晨兴暮守”的辛劳,更是“人品为要”的坚守。这份坚守,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格外安心:只要老铺还在,只要这份手艺还在,家乡的根就还在。而“掰来金甲酥千片”,是味觉的极致唤醒,仿佛此刻就置身程家铺子,亲手掰开那金黄如甲的麻饼,听酥皮碎裂的轻响;“嚼破冰柑醉晚晴”,则是家乡生活的写意——秋日用麻饼配着本地的冰糖柑,酸甜与酥甜在口中交织,望着嘉陵江的晚晴,那份惬意,是异乡再美的风景也换不来的沉醉。黄老师为麻饼注入的灵魂,其实是为每一个游子的乡愁,找到了具象的寄托。

结尾的66个字,终是把这份牵绊拉成了绵长的思念。“观”其匠心,是看程家四代人的坚守;“鉴”其匠魂,是品家乡人对文化的执着;“品”其饼香,是回味刻在骨子里的味觉记忆。而“吟”“传”“远”“载”四字,更道尽了游子的心声——我们吟哦着赋文中的家乡,传颂着麻饼里的故事,让这份乡愁随着饼香传得更远,也让家乡的文脉,载着无数游子的牵挂,在岁月里永远鲜活。

于我而言,这篇赋文早已不只是对盘龙古镇与程麻饼的咏赞,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家乡的历史与温度;更是一根线,把异乡游子的心,紧紧系在了嘉陵江畔的那片土地上。此后每一次读起,都是与家乡的一次重逢,那饼香里的乡愁,终是魂牵梦绕,岁岁年年。

【作者简介:曹福章,笔名曹家窝,作家、诗人,自由撰稿人。作品诸见各报刊、网络平台,并多次荣获大奖。】

来源:也就一般般可爱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