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一场联合军演中,一架灰白色雷达罩的歼-11BG战机在预警机引导下,于180公里外锁定“敌机”,发射霹雳-15导弹一击必杀。这场对决让外界意识到,中国空军的老将歼-11B已脱胎换骨,成为非隐形战机中的“隐形冠军”。
2025年的一场联合军演中,一架灰白色雷达罩的歼-11BG战机在预警机引导下,于180公里外锁定“敌机”,发射霹雳-15导弹一击必杀。这场对决让外界意识到,中国空军的老将歼-11B已脱胎换骨,成为非隐形战机中的“隐形冠军”。
歼-11BG的诞生源于中国空军的务实抉择。现有约300架歼-11B机体正值“壮年”,但航电系统已落后于时代。与其斥巨资采购新机,不如对旧平台进行“心脏移植”——换装与歼-20、歼-16同源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涡扇-10C发动机,让老装备焕发新生。
最直观的变化是雷达罩从黑色变为灰白色,这并非简单涂装更改,而是因新型氮化镓雷达透波需求更高,背后隐藏着探测距离与抗干扰能力的质的飞跃。
但正是与曾经的“兄弟”歼-16的“较量”中,歼-11BG才凭借其专精的领域展现了独特的价值。但无论其多么“强大”的载弹能力,其“炸弹卡车”的定位与歼-16的多用途能力相比就显得相对单一,而将歼-11BG的“空中之王”定位为“专”空战的“天之骄子”却将其空战的推重比和机动性都比了歼-16更胜一筹。
就如同拳击的重量级冠军和轻量级的刺客一般,歼-16的出场就如同一道“大风”般的全面压制了敌方的空中格斗,而歼-11BG则以其灵活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空中格斗能力,专精的将敌方的战机打的“四面八方”般的找不到立足之地。
尽管其挂载的8吨的武器装备已经将其推向了极限,但却巧妙的将涡扇-10C的巨大动力“填入”了其原本就不大的一口“锅”中,使其推重比接近苏-35,甚至在瞬间的转向和爬升能力上都足以将大多数的四代半的战机都给“压制”了。
与俄罗斯苏-35的对比更是凸显后发优势。苏-35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与歼-11BG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存在代差,前者像集体广播,后者则似精准群聊,加之霹雳-15导弹200公里射程远超俄制R-37导弹,歼-11BG在超视距空战中可先敌发现、先敌攻击。
但歼-11BG并非完美,其继承自苏-27的机身结构强度问题仍未彻底解决,限制了大过载机动下的持续作战能力,这解释了为何机头空速管得以保留——沈飞选择将资源集中于关键性能提升而非全面重构。
歼-11BG的升级思路,其实透着中国军工特有的务实理念:他们并不一味追求参数上的绝对优势,而是更注重装备之间的体系配合。以空警-500的“先发制人”为依托,歼-11BG又以其“冷峻的狙击手”之姿,以极低的运营成本,承担了大量的巡逻任务,为歼-20的隐身战机提供了坚强的空中保护。
依托于精心的高低搭配, 中国空军便可以以相对合理的成本维持近700架的四代半的战机的规模, 从而在亚太地区形成了数量的双倍, 且以质量的优势, 极大地提高了了我空的整体的战力.。
从仿制苏-27到打造出超越苏-35的歼-11BG,中国航空工业完成了从学徒到导师的蜕变。当海外还在争论“终极侧卫”名号归属时,歼-11BG已用白色雷达罩宣告:非隐形战机的巅峰,不在莫斯科,而在沈阳。
来源:三金武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