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不得不说, 在很多时候,规矩是给老实人设置的,或者说,它只能约束一般的常人。
古往今来,都是一个实力决定一切的时代。
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不得不说, 在很多时候,规矩是给老实人设置的,或者说,它只能约束一般的常人。
李世民
就拿李世民来说,他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虽是嫡妻窦皇后所生的嫡子,但由于上面还有长兄李建成的存在,要是按照中国古代的礼法,李世民似乎无缘皇位。
难道,“立嫡以长”的规矩错了么?三国时期,袁绍与刘表以幼子为嗣,终至家业败亡,而这也正是曹魏内部有一大批老臣支持长子曹丕的原因。
说到底,立嫡以长虽然不保险,但它至少可以让皇位的传承有一丝规矩可寻,只要有长子的存在,其他儿子就会收起心思。
汉光武帝刘秀
问题在于对于中国古代的上层人物而言,一旦某人拥有一定的权利,他的身边往往会涌现出一批能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利益集团,所谓夺嫡之争,其本质是两大利益集团的争夺。
因此对于李家兄弟而言,他们一个代表东宫及其背后的文臣武将,一个代表天策府的一班人马,只要任何一人心生退意,自然会遭到反噬。
他们注定无法“相逢一笑泯恩仇”。
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政治斗争的砝码一直是李建成一方占据优势。
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
道理很简单,他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以嫡长子之尊,对李世民有宗法方面的绝对优势。
但是,为什么后来的胜利者却是李世民呢?
还是皇太子这个身份太过“碍事”了。
既然是太子,就要随时准备即位,不能离政治中心(长安)太远, 而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却要承担为唐朝征战四方的责任。
就此,李世民一方名正言顺地掌握了军权。
李渊
军队历来不是熬资历的地方,它看中的只有铁与血,哪怕没有军内的职务,只要曾经有过战功,在军内就会有属于自己的人脉,在很多时候,这比皇帝的圣旨还要有用。
李世民的人脉,恰恰来自军功。
网上不是有一段鬼畜视频么,记者采访李世民,李世民回答说“一战擒双王,这个东西没有先例的!”
武德三年至四年的虎牢关之战,导致王世充与窦建德被俘,自此以后,唐朝统一天下的局势越发明朗,而这场战争也成为李世民的成名战。
李建成
在此战中,他亲率五百骁骑军观察窦建德的大营,这般气魄,岂是李建成在长安的东宫里面可以学来的?
当然,这里不是说李建成没有统军之才,而是说,秦王李世民之所以能在秦琼、尉迟恭等人心中建立起无可匹敌的威望,恰恰源于他的胆识。
当那个从沙场之上载誉而归的男人重新出现在长安的太极宫,儒家所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兄友弟恭”的政治道德,都不能约束他了。
李渊
因为,他就是那个时代唯一的代言人,他似乎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臣子,就连开国之君李渊,也压不住这么一个虎狼之将。
于是,儒家的笔锋又换了一个角度。
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素怀二心,因为忌惮李世民的军功,时思谋害,终于在玄武门被秦王诛杀。
就连太原起兵这件事,也变成了李世民的首功,李渊只是被迫追认,坐享其成。对于真正有能力的人,规矩是后来补上的,他们有无数手段,绕开规则的限制,达成自己的目标。
李建成
但规矩就不重要么?当然不是!
自从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宫变乱丛生,李世民在位时,有太子李建成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其下世后,有多次宫廷政变发生。
这都是因为规矩被打破了,太宗皇帝可以这样,后来者为何不能如法炮制呢?
所以,我相信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给李建成和李元吉恢复名誉发自真心,因为打破规则是需要代价的。
来源:祁楼梦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