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人类发展进程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放缓,而人工智能(AI)有望为发展注入新动能。摘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人类发展进程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放缓,而人工智能(AI)有望为发展注入新动能。《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以“抉择时刻: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与可能性”为题,对一系列人类发展指数的各项指标展开分析,除
《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以“抉择时刻: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与可能性”为题,对一系列人类发展指数的各项指标展开分析,除国民收入水平外,这些指标还涵盖了健康、教育等领域。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所有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增长均陷入停滞。
引言:在AI热潮背后,我们忽略了什么?
就在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之际,一份来自联合国的权威报告却拉响了警报:人类自身的发展,正在倒退。当整个社会沉浸在对AI的狂热与想象中时,一个严峻的现实却被悄然掩盖。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最新发布的《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选择至关重要——AI时代的人与可能性》,正当AI飞速前进时,全球人类发展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停滞。在这场技术革命的十字路口,我们是正迈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还是在无意中加剧着世界的分裂?这份报告究竟向我们揭示了哪些被热议头条所掩盖的真相?本文将从报告中提炼出五个最发人深省的观点,带您一探究竟。
1. AI在飞跃,人类进步却“失去动力”
报告揭示的第一个严峻现实是:与AI技术的日新月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人类发展指数(HDI)的进步正显著放缓。这不仅仅是增速变慢,而是一场可能将全球发展目标推迟整整一代人的危机。报告警告,如果当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全球达到“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进程可能会被推迟整整三十年。
这份数据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断层——我们的技术愿景与人类福祉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全球HDI增速创35年新低: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重创后,全球发展的复苏势头乏力,其增速已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富国与穷国发展差距再次扩大:过去几十年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与“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之间持续缩小的差距,在过去四年里重新扩大。这一现象警示我们,技术本身无法自动转化为所有人的进步。我们正面临一个深刻的发展困境:一边是宏大的技术愿景,另一边却是充满挑战的人类福祉现实。
2. 数字时代最意外的伤痛:年轻人幸福感正在崩塌
长期以来,社会学中一个稳定的规律是“U型幸福曲线”——人们在青年和老年时期的幸福感通常高于中年。然而,报告引述的一项全球互联网用户调查,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全球性反常现象:这条U型曲线已经完全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这意味着: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所有年龄段中最低的。
这并非某个区域的特有现象,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危机。无论是在北美、拉丁美洲,还是在西欧、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一令人不安的趋势都清晰可见。报告指出,这一现象与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在时间上高度吻合。在我们拥抱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时,年轻一代可能正在付出沉重的心理代价,这是我们在讨论技术进步时必须正视的全球性伤痛。
3. 别再只盯着“替代”,未来属于人机“互补”
公众对AI最普遍的焦虑莫过于“工作替代”。然而,报告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呼吁我们打破这种宿命论。未来发展的关键不在于人类与AI的竞争,而在于我们如何做出选择,去构建一个“互补型经济”,让人类与AI协同工作,彼此增益。
一个绝佳的例子是放射科医师。十年前,许多人预测这个职业将很快消失。但现实恰恰相反,如今对放射科医师的需求依然高涨,AI并没有取代他们,反而成为了增强其诊断能力的强大工具。同样,研究发现AI往往能显著提高新聘呼叫中心员工的表现,帮助经验不足者更快上手。这证明AI可以成为缩小技能差距、促进经济包容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威胁。
正如报告所言,我们应该重新思考AI的角色:
AI 更像是在发展手册中增添了几页朦胧的篇章,而不是将其剔除。由于 AI 的能力边界和对人类决策的影响还有太多未知,可选择的路径因此更为广阔,却也更加模糊。4. 你用的AI带有“文化口音”,而且很可能偏向富裕世界
我们通常认为技术是中立的工具,但报告用数据清晰地表明,AI并非如此。它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其开发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报告引用了一项极具说服力的发现:将ChatGPT的回答与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进行比对后发现,其答案在文化价值观上,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人类回答更为接近,而与“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回答则相去甚远。
这意味着,当前主流的AI模型正在不自觉地传播和强化特定区域(主要是富裕世界)的文化价值观。这不仅仅是“文化口音”的问题,它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同质化,更可能在数字世界中复制和加剧现实世界的不平等,让一部分人的声音被放大,而另一部分人则被边缘化。
5. AI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我们自己的社会
或许,这份报告最深刻的洞见在于它为AI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隐喻——镜子。报告前言中指出,AI并非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志的“怪物”,它更像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并放大了我们现有社会的价值观、权力结构和根深蒂固的不平等。
这意味着,AI带来的偏见、歧视或加剧不公等问题,其根源并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人类社会。AI的行为与我们的决策和优先事项息息相关。它的走向,完全取决于我们选择让它映照和放大社会的哪一面。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对此总结道:
如果我们不解决当下的不公与分歧,AI 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但若我们投资于人类能力建设,致力于更大程度的公平,AI 便可放大人类最美好的成就。结论:未来在我们手中,而非算法之中
这份报告最终传递的核心信息振聋发聩:人工智能的未来并非由技术预先写定,而是由我们当下做出的选择塑造。与其被动地预测未来,不如主动地去创造它。我们必须构建一个让AI与人类协同合作而非彼此竞争的经济,以明确的人类福祉为目标去驱动创新,并投资于那些能让人们在新时代中茁壮成长的关键能力。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利用AI来扩展人们的选择与可能性。
AI这面镜子已经高悬,清晰地映出了我们的模样——我们的成就,我们的偏见,我们的分歧。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勇气去改变镜中的影像?
——END——
来源:ESG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