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8日晚上10点,位于印尼中巴布亚省的Grasberg矿山深处,突然爆发大规模湿性矿料涌出。泥石流堵塞通道的那一刻,7名工人被困地下,其中2人不幸遇难。更要命的是——这座全球第二大铜矿就此按下暂停键。
印尼矿山的一次塌方,让全球铜价瞬间飙升近10%。
9月8日晚上10点,位于印尼中巴布亚省的Grasberg矿山深处,突然爆发大规模湿性矿料涌出。泥石流堵塞通道的那一刻,7名工人被困地下,其中2人不幸遇难。更要命的是——这座全球第二大铜矿就此按下暂停键。
消息传出,LME伦铜应声暴涨,从9600美元/吨一路冲到10485美元/吨。沪铜也没消停,直接飙到83820元/吨。
但问题来了:一个矿山出事,凭什么能掀翻全球铜市?
这事儿得从今年5月说起。
刚果(金)的卡莫阿铜矿先出幺蛾子——矿震导致产量从52万吨直接砍到37万吨。两个月后,智利那座全球最大地下铜矿又塌了,30万吨产量说没就没。现在印尼这边再来一下。
三个月,三座顶级矿山,全部阵亡。
自由港公司发公告时手都在抖:印尼Grasberg矿山今年四季度减产20万吨,明年直接少27万吨,2027年之前别指望恢复。Wood Mackenzie算了笔账——这三起事故合起来,能让今年全球铜产量蒸发6%。
6%是什么概念?全球铜市本来就紧巴巴的,这下直接从“勉强够吃”变成“饿肚子”。
说实话,Grasberg这名字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它给自由港公司贡献的数字能吓人一跳:仅此一矿就贡献了公司高达30%的铜产量和近70%的黄金产量,其每年约80万吨的铜产能,更是公司当之无愧的支柱。
事故一出,自由港股价一周暴跌20%,从49美元/股跌到39美元。华尔街直接慌了——这可是他们的摇钱树啊。
更骚的操作在后面。印尼政府本来就惦记着这座矿。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双方就在股权问题上拉锯。2018年前,自由港还握着90%股权;现在呢?印尼政府通过国有矿产公司已经拿下51.24%,自由港只剩48.76%。
这次矿难一出,印尼政府估计更有底气了:“看吧,还是得我们自己管。”
但印尼也有自己的苦衷。
从2023年开始,他们就禁止铜精矿出口——想法很美好,逼着矿商在本地建冶炼厂,搞产业升级。问题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自由港在印尼配套建的Manyar冶炼厂,原计划2024年投产。结果呢?一拖再拖,今年5月才勉强开工,7月才出产品。另一座Gresik冶炼厂更离谱,夏天直接发生制氧事故停工。
结果就是:上半年有矿没地方炼,下半年冶炼厂开了矿山又塌了。
数据显示,印尼铜储量全球第10,精炼铜产量却排第16,连日本、韩国这些没铜矿的国家都比不过。
今年上半年,Grasberg铜矿产量只有29.7万吨,连年产能80万吨的一半都不到。原因在于精矿堆在仓库里没法处理,矿山被迫减产。
高盛9月25日那份研报写得很直白:“铜是未来的新石油。”
他们的逻辑也简单:
供应端: 2025年全球铜矿增量本来预计50万吨,现在可能只有10万吨。明年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需求端: AI数据中心、新能源车、电网升级等等,每个都是吃铜大户。一辆电动车要用25-50公斤铜,传统燃油车只要8-12公斤。
国际能源署算过账:2024年全球精炼铜需求2700万吨,2030年要涨到3100万吨。缺口摆在那儿,想躲都躲不掉。
摩根大通直接把四季度铜价预测从9350美元/吨拉到11000美元/吨,法国兴业银行更狠:“2004年以来最大赤字要来了!”
说实话,现在市场有点分裂。
看涨派理由充分:
矿山供应确实出问题了美联储降息预期在那儿新能源和AI需求是长期趋势看空派也不是瞎说:
中国是全球最大铜消费国,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需求爆棚才撑起铜价。但下半年呢?经济前景有点模糊国庆假期临近,可能出现一波集中抛售全球贸易形势还不稳定芝商所金属产品执行董事说得挺实在:“中国需求可能保持强劲,但其他市场短期可能放缓。”
关键还得看几个指标:除了观察反映铜的供需最直接的社会库存变化,还需密切关注LME的铜现货升水情况,因为它直接揭示了短期现货市场的紧张程度,而所有这些最终都要通过实际的终端消费数据来验证。
现在铜价已经涨到两个月高点了,但库存、消费这些硬指标还没完全跟上,这就有点悬。
说白了,Grasberg矿山事故只是个导火索。
真正的问题在于:全球铜供应链本来就脆弱得要命。智利地震能影响产量,刚果矿震也能,印尼泥石流还能……任何一个环节出状况,整个市场都得跟着抖三抖。
更深层的是产业转型矛盾——像印尼这样的资源国,想从“卖矿”升级到“卖产品”,但技术、设备、管理能力又跟不上。结果就是折腾来折腾去,产能没提升,反而把自己搞得更被动。
至于铜价能涨到哪儿?10500美元/吨可能不是终点,但要说像黄金那样一路狂飙,还得看实际需求能不能撑住。
毕竟炒作可以点燃情绪,但真金白银的消费才能支撑价格。
来源:财经保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