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深海科考迈出历史性一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并实现有人与无人潜器协同作业。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掀开了我国极地深海科学研究的新篇章。
【央视网·深度报道】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日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深海探索 #蛟龙号 #北极科考 #海洋强国 #大洋92航次
【导读】
2025年,中国深海科考迈出历史性一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并实现有人与无人潜器协同作业。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掀开了我国极地深海科学研究的新篇章。
历史性一刻:中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成功
10月3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在北极冰区的载人深潜作业,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能力正式挺进地球最北端的极端环境。
本次航次由“深海一号”科考船搭载“蛟龙”号,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启航,历经近两个月的极地科考作业,于9月8日顺利返回青岛。在“雪龙2”号极地破冰船的破冰保障下,“深海一号”成功抵达北冰洋目标海域,完成了“蛟龙”号在北极的首次实战部署。
这是“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继南海海试成功后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正式开启其极区作业新纪元。
双潜器协同:开启深海“有人+无人”新时代
本航次中,“蛟龙”号与ROV(无人遥控潜水器)首次在北极海域实现水下协同作业,开创我国极地深海探测新模式。
- “蛟龙”号负责大深度、高精度的载人下潜,开展海底直接观测、采样与生物调查;
- ROV则执行长时间、广域的辅助探测任务,配合完成高清影像采集与设备布放;
- CTD(温盐深剖面仪)同步获取水体物理化学参数,构建三维海洋环境数据模型。
这种“有人+无人”双潜器协同模式,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与科学覆盖范围,彰显我国深海装备体系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科学发现:揭开北极深海的神秘面纱
本次科考获取了大量高价值科学数据,初步揭示了北极深海生态与地质演化的新认知:
一、生物多样性空间差异显著
通过对高清影像的AI智能识别分析,科研人员发现:
- 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的密度、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范围内存在显著差异;
- 初步判断与海底地形、水深、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 数据将为绘制极区生物多样性图谱、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提供关键支撑。
二、发现冷泉活动关键证据
科考团队在海底识别出:
- 多处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沉积;
- 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高度提示曾发生过历史性冷泉喷发;
- 为研究北极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甲烷释放通道与碳循环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三、深化深海生态系统认知
借助“蛟龙”号的精细观测能力,科学家首次在北极深海获得:
- 高分辨率生物群落分布图像;
- 多种适应极端环境的深海生物样本;
- 为揭示极地深海生物对低温、高压、寡营养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珍贵资料。
专家观点:深海进入能力持续跃升
“此次任务不仅是技术验证,更是科学能力的全面检验。”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展望:从“深海进入”迈向“深海引领”
随着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预计于2025年内全面建成,我国深海科考将形成“载人深潜+无人探测+大洋钻探”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作业体系。
未来,中国将在:
- 极地资源勘探
- 气候变化研究
- 深海生物基因库建设
- 国际海底治理等领域
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结语】
从南海到北极,从深海到冰原,“蛟龙”号划出的不仅是航迹,更是中国科技向地球极限进发的壮丽航线。
当人类的目光再次投向那片被冰层覆盖的深蓝,我们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探索者、发现者、引领者。
你认为,中国深海科考下一步会登陆“海底极点”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留言区话题: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3日
来源:聪明的蜻蜓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