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15日至9月8日,升级后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雪龙2”号破冰船引领下,于北纬75度附近海域完成14次载人下潜。
国产化升级后的“蛟龙”号首次闯入北极冰区下潜十四次
原创 君之言之 君之言之
2025年10月03日 20:49 湖北
10月3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7月15日至9月8日,升级后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雪龙2”号破冰船引领下,于北纬75度附近海域完成14次载人下潜。
首次把我国载人深潜作业推进北极冰盖以下,安全返回青岛母港。
航次现场总指挥、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介绍,任务代号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科考船搭载“蛟龙”号执行。
“雪龙2”号负责破冰开槽,“极地”号、“探索三号”同步提供水文与海底影像保障,四船协同将单次下潜准备时间压缩至3小时。
此次下潜区域海水温度接近冰点,甲板夜间温度降至零下50摄氏度。
3月完成国产化改造的“蛟龙”号换装国产直驱推进器和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可在低温环境连续作业6小时,实现“一天两潜”。
回收阶段,破冰船舷侧机械臂配合挂钩系统,在厚冰边缘完成潜器起吊,形成冰区回收标准流程。
科考团队公布了初步成果。
高清摄像系统累计获取40小时海底影像,显示楚科奇海台多毛类生物密度约为加拿大海盆百倍,个体尺寸却小一半,证明极地深海生物群落空间差异显著
遥控潜器采集到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和带状贝壳残骸,被现场专家判定为古冷泉遗迹,为北极甲烷运移研究提供新线索
温盐深仪与海底着陆器同步记录到次表层叶绿素峰值,补上了冬季“海雪”形成机制的数据空白。
自然资源部表示,本航次共带回影像、样品及传感器数据约50TB,设备完好率100%,为我国后续绘制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图谱、评估气候变暖对极地生态的影响奠定基础。
“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七千米级载人潜水器。
2009年下水,2012年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7062米最大下潜纪录。
潜水器长8.2米、宽3米、高3.4米,钛合金载人舱可容纳3名潜航员,正常水下作业6小时,极限12小时。
配备七功能机械手、高清摄像系统、声呐测绘装置及高精度定位设备,可在海底进行采样、观测和微地形测绘。
2025年3月完成的国产化升级,将推进器、锂电池、液压泵、水下通信等核心部件全部替换为自主型号。
低温密封与乙二醇循环方案使其能够在极地冰区稳定运行,为我国深海装备从“可用”走向“全域用”提供硬件支撑。
这次“蛟龙”号在北极冰区完成下潜,使我国跻身全球少数具备极地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行列。
自然资源部评价,此次行动验证了国产化推进器、耐低温电池与通信系统在零下五十度环境的可靠性,标志着中国深潜技术摆脱进口依赖,形成从赤道到极地全覆盖的作业能力。
随着“蛟龙”技术状态固化,我国将拥有持续获取北极深海“气—冰—海—生态”全链条数据的自主平台。
为气候预测、航道开发和资源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深度参与北极治理奠定技术和数据基础。
来源:君之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