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10月2日,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的裁决为韩国前总统尹锡悦的牢狱困境再添注脚——其保释申请被正式驳回,这位佩戴"收容编号3617"的前国家元首,仍需回到那间他口中"生存都艰难"的6平米牢房。这场牵动韩国政坛的司法博弈,在"生存困境"与"证据风险"的激烈交锋中
当地时间10月2日,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的裁决为韩国前总统尹锡悦的牢狱困境再添注脚——其保释申请被正式驳回,这位佩戴"收容编号3617"的前国家元首,仍需回到那间他口中"生存都艰难"的6平米牢房。这场牵动韩国政坛的司法博弈,在"生存困境"与"证据风险"的激烈交锋中,迎来了阶段性结局。
尹锡悦的保释申诉充满了个人困境的叙述。在9月26日的保释听证会上,他亲自发言18分钟,声音微弱地坦陈:"在1.8坪(约6平米)的房间里,转身都困难,糖尿病失控,看东西模糊"。他强调,每周4至5天的审判与特检组的频繁传唤形成高强度压力,拘留状态下的健康状况已无法支撑防御准备,甚至直言"声音本来很大,现在变小了"。其律师团队也补充称,狭小空间严重影响了辩护工作的开展。
但检方的反驳直指案件核心风险,获得法院采信。特检组指出,尹锡悦涉嫌滥用职权妨碍公务、伪造公文、违反《总统档案法》等多项罪名,且存在明确的毁灭证据嫌疑——不仅有废除戒严相关文件、删除加密通话记录的既往行为,拘留期间还曝光了律师团队笼络调查相关人员的情况。对于健康理由,检方直言拘留所每日监测血糖,医疗条件足以保障其治疗需求,且6平米空间已超过法务部2.58平米的人均标准,所谓"生存困难"缺乏说服力。更关键的是,检方强调其仍有政治影响力,保释后可能干扰调查与审判进程。
法院最终依据《刑事诉讼法》第95条第3号作出裁决,认定尹锡悦存在毁灭证据之虞,不符合保释条件。这一结果并非意外——自7月19日被特检组公诉以来,尹锡悦已两度被拘留,此前便因类似风险未获释放。而民众对其"卖惨"的质疑更显民意倾向:有网友翻出他被捕前打高尔夫的照片,质疑其视力问题的真实性;狱警也透露,其牢房配备抽水马桶、电视机等设施,且能通过与律师24小时会面躲避狭小空间,待遇已优于普通囚犯。
如今保释申请被驳回,意味着尹锡悦将在6平米牢房中继续等待司法进程。案件审理已创下韩国前总统审判全程直播的先例,而从目前进展看,特检组与辩护方的攻防仍将持续。这场司法风波不仅是对个体权力边界的审判,更折射出韩国政坛的深层博弈——正如青瓦台魔咒的循环往复,曾经承诺"打造公平正义"的总统,如今正成为被"公平正义"审视的对象。在6平米的物理限制与司法程序的双重约束下,尹锡悦的命运走向仍悬而未决。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