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破冰入北极!中国首获深海“冻”土一手资料 外媒:速度太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3 21:02 1

摘要:“北冰洋底下长啥样?”这个困扰科学界上百年的问号,今天被中国人先画出了一个粗线条。

“北冰洋底下长啥样?”这个困扰科学界上百年的问号,今天被中国人先画出了一个粗线条。

10月2日,随着母船“雪龙2”号一声汽笛,蛟龙号在北极楚科奇海盆边缘被缓缓吊出水面——舱门打开,3名潜航员带着零下20℃的寒气跨出舱口,也带回了中国乃至全球第一批“冰区载人深潜”原态数据。

冰层+深海,难度翻倍

北极作业最怕两件事:一是浮冰乱走,二是海水接近冰点。

过去一个月里,蛟龙号被逼成“破冰侠”:

- 先让雪龙2号当“碎冰机”,在密集冰区反复碾压,开出一条仅300米宽的“生命通道”;

- 再靠新加装的“冰下导航仪”,像盲人在瓷罐里走钢丝,靠声学信标一点点摸准下潜口;

- 最后给机械手穿上“防冻外套”,保证在零下2℃海水里仍能灵活抓取。

“只要晚起钩5分钟,通道就可能被流冰掐断。”首席潜航员傅文韬后来回忆,每次上浮都像“和时间赛跑”。

带回什么宝贝?

10次下潜,最深3850米,蛟龙号把北极海底“翻了个遍”:

1. 整块“冷水珊瑚林”

高两米、像鹿角一样的珊瑚在头顶分叉,鱼群把这里当成“冰下暖棚”。

2. 罕见“甲烷泉”

海底泥沙持续冒泡,点火即可燃烧——这预示着北极冻土下藏着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对全球碳循环研究是块“富矿”。

3. 超长沉积岩芯

机械手取出3.8米完整岩芯,像给地球做“胃镜”,一口气能看150万年前的气候日记。

外媒为什么坐不住?

路透社用“fast-track”形容中国速度;挪威媒体直接发问:“我们守着家门口的北极,却让中国人先下去?”

原因很简单——载人深潜不是有钱就能买。冰区对潜器抗压、通信、应急每一项都是极限测试。蛟龙号2013年首潜南海,2017年印度洋找热液,2020年马里亚纳万米练兵,一路把“经验条”刷满,才换来今天北极破冰的底气。

下一步干什么?

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透露,带回的珊瑚、沉积物已分装12个恒温箱,空运青岛实验室。后续将聚焦两条线:

- 北极海底生态是否已受到微塑料入侵;

- 甲烷释放速率与全球变暖的跷跷板效应。

数据会在明年春季对外公开,届时中、德、俄三家科研机构将联合发布白皮书。

老百姓能得到啥?

别小看“甲烷泉”,它可能是未来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采的“指路牌”;

冷水珊瑚里提取的活性物质,已被证实对阿尔茨海默症有抑制潜力;

更关键的是,掌握北极深海一手资料,我国在北极理事会的话语权重自然加分,渔业航线、资源开发都能提前布局。

夜幕下的雪龙2号再次起锚,目标——北纬85°。

“下面还有一片未知海盆,等咱们下次再来,把它也写进中国地图。”

来源:乐观的芒果SWcdM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