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海平面上升,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个遥远的话题,但根据NASA在2025年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达到每年0.59厘米,远超预期的0.43厘米。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根据《自然》杂志最新发布的研究发现,全球沿海的人类定居点,正在因为气候灾害的脆弱性而往内陆撤退。
那么,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真的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了吗?
说到海平面上升,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个遥远的话题,但根据NASA在2025年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达到每年0.59厘米,远超预期的0.43厘米。
而中国的情况并不明朗,《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从1993年到202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以每年4.0毫米的速度上升,2024年海平面比1993-2011年的平均值高出96毫米,创下198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2024年广西北海就遭遇了1965年以来第二高潮位,海水直接倒灌进市区街道。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期间,上海因为咸潮入侵,水库取水困难持续了90天,这直接影响了几千万人的生活用水。
而环渤海地区上升最明显,天津和河北沿海分别比平均水平高出145毫米和143毫米。长三角地区因为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相对海平面上升得更厉害。
海平面上升还带来了连锁反应。2023年辽宁、江苏等地砂质海岸平均侵蚀距离达到2.7米,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自然》杂志这次研究分析了195个国家1071个沿海地区近30年的卫星夜间灯光数据,发现了一个趋势:56%的沿海地区人口正在向内陆迁移,28%保持不变,只有16%还在向海岸靠近。
南美洲和亚洲的迁移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7.7%和17.4%,其次是欧洲14.8%、大洋洲13.8%、非洲12.4%和北美洲8.8%。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已经开始了"举国搬迁"计划,准备把整个国家的人都迁到新西兰去。印尼也因为海平面上升威胁决定迁都,从雅加达搬到加里曼丹岛的新首都努桑塔拉。
但其中经济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推拉效应"。比如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虽然面临高海平面风险,但因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仍然吸引着大量人口流入。而苏北沿海等生态脆弱地区则出现人口净流出。
澳大利亚的王明明教授在研究中指出,这是团队第一次绘制出全球海岸人类定居点重新迁移的完整图景,清晰显示了人们正在向内陆迁移的趋势,这种迁移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说到海平面上升,就必须提到它背后的"真凶"——全球变暖。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5℃,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阈值。欧洲、亚洲多地出现超过50℃的极端高温,北极海冰面积也创下历史新低。
即便我们现在就把升温控制在1.5℃以内,也无法阻止海平面在未来几个世纪持续上升。英国杜伦大学的Chris Stokes教授直言不讳地说:"人们总以为1.5℃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绝对是误解。即便达到这个目标,也无法阻止冰盖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盖的融化速度正在加快,卫星观测数据显示的冰盖质量损失"真的非常惊人",远超早期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这些冰盖完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7米以上,如果两三层楼高的海水淹没沿海城市,那将是怎样的景象?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Jonathan Bamber研究发现,如果全球气温上升2.9℃,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盖将消失,导致海平面上升超过12米。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气温仅上升1.2℃的情况下,可见冰盖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过去300万年的气候历史发现,在那些温暖时期,海平面确实要比现在高出数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21年的报告预测,即便升温控制在1.5℃内,海平面仍将在几个世纪内上升1-2米。
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我们采取了"工程防护+生态修复"的双重策略,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少有效办法。
广西钦州湾通过修复红树林、补充沙滩和建设牡蛎壳防护带,他们让区域波高衰减率达到了63.7%,不仅有效减轻了海浪侵蚀,还带动了生态旅游发展。福建厦门、广东珠海也通过海滩修复技术重塑岸线,就像给海岸穿上了一层天然的"防护服"。
在政策层面,《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提出推进高风险区域移民搬迁、建设智慧海洋预警系统等措施。长三角建立了跨区域海平面监测网络,珠江口通过联合调度水利工程缓解咸潮影响。
现在,中国科研团队正通过卫星遥感和机器学习模型,精细化评估冰盖消融对中国的影响。中山大学的研究发现,北极海冰减少通过大气环流加剧了格陵兰冰盖西部融化,进而间接影响中国沿海海平面,这种跨区域的气候联系为我们的应对策略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也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与东盟国家共享海平面监测数据,为太平洋岛国提供海岸防护技术支持。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同时,红树林碳汇交易等创新机制也在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
结语海平面上升这事,短期确实没法逆转,但也不用太悲观。就算现在立马实现碳中和,已经飘在大气里的温室气体,还会让海平面接着涨几百年,毕竟海水会慢慢 “热膨胀”,上层和深层海水温度平衡得等上三百年。
所以光减排不够,沿海地区城市规划得调整,医院、变电站这些关键设施得建在高地上,建筑得扛造,能顶住海水侵蚀。像荷兰修圩田、新加坡种红树林当 “海岸卫士”,都是好办法。当然灾害预警也得跟上,提前报信才能少受损失。
这挑战虽严峻,但真不是没解。一边接着减碳,一边靠科技想新招,比如马尔代夫都在造漂浮城市了。然后各国再抱团合作,比如跟着《巴黎协定》控温。
这颗蓝色星球是人类共有的家,没人能独善其身。只要科学应对、一起发力,肯定能给后代留个宜居的地球。#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信息来源:
光明网—全球变暖小于1.5℃,海平面仍会迅速上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
来源:Hi科普啦一点号